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捐赠爱子器官,延续生命传奇

    小阎靖3岁被诊断脑部恶情肿瘤,他的生命即将被带走。他伟大的父亲决定,要看到儿子鲜活的心脏跳动在美丽的人间,要让儿子的眼睛观望大海,要让儿子永远活在人间。

    父亲的大手握住阎靖的小手,对他说:“儿子,我和你妈救不了你,现代的医学也救不了你,我想把你的器官捐赠给正等待拯救生命的人,你要是同意就点头,(    )不愿意就摇头。”孩子处于昏迷状态,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    )小阎靖内心灵魂似乎听懂了爸爸的意思,两行热泪顺着瘦弱的脸颊滑落下来。

    小阎靖临行前带着童真听完了妈妈最后一个故事,他走得那么安详,只带走他枕边的小台灯,这只台灯将照亮他通往天堂的路。谁会把自己的灯借给你?谁的灯又能够温暖你?是小阎靖这盏灯,照亮了他人的生命。他的心脏在另一个身躯里鲜活跳动,他的肝脏在另一个人的身躯里新陈代谢,他的肾脏在另一人身躯里循环,他的角膜带给他人光明……

    小阎靖,(    )你走了,可你的灵魂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你依然鲜活地活在人世间,在你短短生命里程中体味生命的延续,写满了生命、生命、生命、生命——更多生命的延续。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小阎靖对于捐赠自己的器官的态度是(   )。
    从短文中可以看出小阎靖的遗体捐赠包括:
    小阎靖的爸爸为什么决定捐赠小阎靖的器官?
    读了短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感想?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类文阅读-17 永生的眼睛
  • 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友情拯救了生命

    两个朋友一起到北极探险,不料在返回途中迷了路,身陷冰谷。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两个人的身体。他们凭着钢铁般顽强的毅力始终不渝地寻找着出路。
    意外的情况发生了,由于滞留时间过长,加之天气实在太冷,他们随身携带的水壶都上冻了,水,变成了冰。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际,一口水甚至比一碗面还重要!终于,其中一人因无法忍受饥渴,突然昏倒了!
    另外一个人感觉到死神在向他们袭来。望着脚下同伴,他的心激烈地跳动着。就在他差点流出绝望的泪水时,一个念头灵光般闪进他的脑海。于是,他果断地把水壶揣进怀里,揣在贴胸口最近的地方,然后,毅然背起同伴上路了。后来,他把带着体温的水一口一口地送进同伴的嘴里。同伴醒来了,他却由于疲劳和冰冷倒下了。
    再后来,他的同伴也把水壶揣进自己的怀里,然后又背起他,继续前行。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存有私心,他们就极有可能一齐被死神掳走。而事实是,两个人都活了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仍喜欢一起出去旅游和探险。
    (选自《新编学校德育百科全书》,中国教育出版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类文阅读-17 永生的眼睛
  • 3.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绘画,想当美术家。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听不见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看不见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tòng  téng)苦万分,埋(mái  mán)怨命运不好。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朵听不见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看不见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坏了,但耳朵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dàn  tán)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顿时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慢慢地,觉得失聪反而有利,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改学弹琴的孩子,渐渐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更好,因为,他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果然,失聪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失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世界。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感激,拉住老人连连道谢。老人笑着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自己。事实证明,当命运断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埋怨命运,而要依靠自己。”

    (选自《中国当代寓言 生命的真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
    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名声传扬到天下。形容名声很大。

    两个孩子改变追求以后,对自身缺陷的认识有了什么变化?用“”在文中画出来。
    用简练的话概括第2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类文阅读-16 触摸春天
  • 4.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听觉”

    她听不见。28岁那年,工厂里一次意外爆炸,让她失去了听力。那一年,她的儿子才三岁。

    一个在人生半途失去听力的人是可怜的,她要比那些天生失聪的残疾人更痛苦。她整日以泪洗面。 

    是的,失去听力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用自鸣壶烧开水,她听不到。水烧干了,最后电线引起自燃,她闻到了焦味,冲到厨房,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全毁了。 

    这个世界太喧嚣,但是她却听不到。 

    一个春日,她陪儿子到僻静的江滨画素描,儿子口渴了,她离开儿子买饮料。 

    这之后的许多事让人们奇怪。一个远处钓鱼的老者在喊:“有个孩子落水了快救命!”只见一个拿着可乐的女人突然舍了手中的饮料,飞奔向江滨。她奔跑的速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一只鞋也跑飞了。到了江边,她毫不犹豫地跃入江中,把那个不断沉浮的孩子托了起来。

    落水的是她的儿子,幸亏她能“听到”。 

    但是,她却听不见。围观的人后来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一个聋子怎么能听到有人在喊“救命”?

    现在,如果有人说耳朵是唯一的听觉器官,我不信。除了耳朵,我们身体上的所有器官都会产生“听觉”。只要有爱。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喧闹—

    偏僻—

    迟疑—

    用“”画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对“失聪”理解不正确的是(   )。
    文章的母亲听不见,为什么能听到呼救声?
    文中说“幸亏她能‘听到’”,“听到”为什么加引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类文阅读-16 触摸春天
  • 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群可爱的小金鱼

    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个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她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弗西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火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到他乡逃难。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条金鱼,因为那也是两条生命啊,而且还是丈夫给自己和孩子的礼物。她把金鱼轻轻地放入一个小水坑里,然后出发了。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弗西姆和孩子们(            )。家乡仍是一片废墟。弗西姆不知道怎么才能使自己的家(            )。

    然而,她发现在她曾放入金鱼的小水坑里,浮动着点点金光,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金鱼。它们一定是那两条金鱼的后代。弗西姆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她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励。她和孩子们精心饲养起那些金鱼来。她相信。生活会像金鱼一样,越来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鱼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从各地赶来,欣赏这些金鱼,走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买上两条带回家。没用多长时间,弗西姆和孩子们凭着卖金鱼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选自《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功励志故事》,延边人民出版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类文阅读-15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6.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毕加索与和平鸽

    1940年8月,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名画家毕加索沉默地坐在画室里,思考着当前的一切……突然门铃响了,进来的是邻居米什老伯。

    米什老伯把一只死鸽子放在画台上,痛苦地坐下来,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  悲剧)的故事。

    米什老伯有个小孙子,名叫柳辛,养了一群鸽子。他经常用竹竿缚上白布条招引鸽子。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的消息后,(弱小  幼小)的心灵顿时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是表示向敌人投降,我决不向敌人屈服,于是换上一条红布条。

    一天,柳辛正用红布条招引鸽子,(激动  激怒)了一群法西斯匪徒。他们冲上楼来对着柳辛拳打脚踢,柳辛便和匪徒们厮打起来。法西斯匪徒把柳辛从窗口扔下楼去,把鸽笼里的鸽子也一只只地掐死了。 

    毕加索听后,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了一只鸽子。 

    1949年,毕加索把这幅画献给巴黎世界和平大会。此后,鸽子便作为和平的象征,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珍爱。

    (选自《开心历史》,上海辞书出版社)

    给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柳辛为什么把白布条换成红布条?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和平鸽的来历。
    如果请你来画一幅和平鸽,你会画成什么样子呢?试一试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类文阅读-15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 7.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孩子,行!

    想当年,面对内外压迫和侵略,革命前辈是何等的(英雄  英勇)无畏。他们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气概,同敌人血战到底,换来了新中国的艳阳天。不过,当今也有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仿佛是“小皇帝”。这些孩子生活是舒服了,但生存能力却退化了。当今时代,社会在竞争,全球在竞争,这些孩子还能不(梦醒  猛醒)吗?

    中国孩子面对世纪的挑战,一定要经常想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孩子当然有志气,为中华民族争光!

    去年暑假,四十多名少先队员代表大陆儿童去香港参加了“少年大使交流营”活动。那是对每个参加者的一次磨练。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晚上十点多钟回来,人很疲乏,但还要爬七八百级台阶,登上山峰才能回到营地。每个人都大汗淋漓,但营地没有热水洗澡。三四十人睡一间房子,不少人还睡在地板上,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博得了广泛的赞扬,为大陆儿童争了光!

    是啊,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民族自尊心,有坚强的毅力和较强的生存能力,我们就可以说:“中国孩子,行!中国孩子一定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  合适)建设者和接班人!”

    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英雄  英勇)

    (梦醒  猛醒)

    (合格  合适)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意思是。和它意思相近的成语有等。
    画线句子是一个句,请给它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本文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对此是怎样的态度?
    作为一个中国孩子,你想对自己的同龄人提出哪些呼吁呢?写下来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类文阅读-1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8.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当小女孩问大人她的妈妈去哪里了,大人们流着泪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回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被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伸手要将小女孩推进深坑中的时候,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选自《让我长大的一句话》,青岛出版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类文阅读-1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9. 按要求改写句子。

    广场上的人真多啊。

    改夸张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 第22课 牧场之国 同步测试
  • 10. 照样子填空。
    例:用沼气可以做饭。
    可以
    可以
    可以
    可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 第22课 牧场之国 同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