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写出近义词。

    幽静——    伟大——

    异常——    表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
  • 2. 语句理解

    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
  • 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十年的重量

    余秋雨

         时至岁末,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文化活动突然拥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是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按不完的电话中,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姓名,我不由自主地握着电话站起身来;那是我三十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电话中说, 30 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张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期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电话,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最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呆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 60 年代初欢乐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很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梅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钰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社出版的三四本著作,不知什么原因他躲在中学里当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听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来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道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那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了,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别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直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的任课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对的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师家的,怯生生的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的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的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过十多岁的中学生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画,竟深深的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 30 多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天的曹齐,已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日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和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副贺年卡,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巳磨好浓浓的一砚墨,在画幅上端正地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 30 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 30 年的酸甜苦辣给你。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越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 30 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的朋友说,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这将是我最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件事。”此句中的“一件事”指的是什么事?

    在电话中,当听到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的声音时,我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来?。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辩别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此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你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对你有影响的老师,你最难忘的是谁呢?试着写出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
  • 4. 根据课文内容把词语补充完整。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
  • 5. 阅读《惟一的听众》片断,回答问题。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尽管这里没有父亲与妹妹的评论,但我感到懊恼,因为我显然将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个白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而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已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我,说:“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于是继续拉了起来。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惟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同时每天清晨,我还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惟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有一次,他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给列划线的字注音:

    湿

    父亲和妹妹的话对我有怎样的影响?促使“我”有怎样的行动?

    第一天早晨,拉响了第一支曲子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对自己有了怎样的评价?

    当我发现有一位老人在林中听到了我拉的曲子后,我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在语段中找出对老人的语言描写并加以仔细体会。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
  • 6. 读课文《惟一的听众》全文和课外段《荷包蛋》,然后回答问题。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无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藏卧着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请概括出语段三个情节的共同点,然后填空。

    做面→→总结

    文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了,该让蛋吧!”意图是什么?

    作者多次引用“孔融让梨”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谈谈《惟一的听众》、《荷包蛋》这两篇文章中的“老妇人”、“父亲”的教育技巧。

    生活中,会有很多人关心你,帮助你,教育你,试举一例说说他们是如何帮助、教育你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从国外访问演出回来了,我去机场把她接回家。一回到家里,我就急着要她把给我的礼物拿出来,因为妈妈在信里告诉我,她给我买了一件十分珍贵的礼物。

        妈妈笑着递给我一小包东西。我打开一层又一层的棉纸,才看见一个小小的盒子。我打开了小盒子,一看,不禁哑然失笑,那是什么呀!是一个铜塑的光着身子撒尿的小男孩。

        我笑了半天,红着脸把它还给了妈妈,嘟囔着说:“你不给我买一个金发洋娃娃,却给我这么一个撒尿小男孩。”我撅着嘴巴,妈妈却笑了,她告诉我:“这可是一件珍贵的礼品呀!”我说:“什么珍贵不珍贵,我连看都不好意思呢。”妈妈笑得前俯后仰,掰开我捂着双眼的手,叫我仔细看看这个小铜人,我仍然不肯看它。

        妈妈严肃了,一把把我拉到身边,给我讲了这个小男孩的故事。

        “这个男孩是比利时的民族小英雄。普鲁士士兵攻打比利时时,准备用炸药炸毁整个城市。药线点燃了,嗤嗤直冒烟,大人们都在战场上抗战。这孩子急中生智,在药线上撒了一泡尿,炸药因此没有爆炸,他救下了整座城市。比利时人民感谢这位民族小英雄,为他树了纪念碑,就是这个样子的。”妈妈举起了她手中的小铜人,我从捂着双眼的手缝里望去,这两寸高的小铜人闪闪发光,发出一圈奇异的光彩。我一把夺过小铜人,轻轻地抚摩着。

        妈妈接着又对我说:“直到今天,比利时人民还在怀念他,他们把小孩的形象制成大大小小的雕塑,在主要街道、商店里出售,不仅卖给本国人民,还卖给外国朋友。”

        这时,我紧紧地握着小铜人,爱不释手。妈妈叫我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她要给我这么一件稀奇的礼物呢?

    把文中画线句子改为反问句: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哑然失笑”究竟是笑还是不笑?请写出文章中的有关内容:

    ②“急中生智”是什么意思?文章中的这个孩子他“急”什么?“智”指什么?

    下列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为什么说铜塑小男孩是一件珍贵的礼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
  • 8. 理解填空。

    ①“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终于有一天,我拉出一首《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这里的“秘密”是指。这节课文中的“”一词照应了“秘密”的意思。

    ②“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这里的“秘密”是指“我”没有把“秘密”点破是因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
  • 9.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意思,然后填空或回答问题。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是老人在“我”时说的话,她的意思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
  • 10. 用下面的字组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唯一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