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沁园春  雪》,完成下列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体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下面这段文字是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赏析,看看人家是怎样赏析的,请你就“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写一点赏析文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属于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非常富有美感,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

    请写出其他古诗词中描绘雪的句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于1954年秋天写下的一首词,其中“浪淘沙”是,“北戴河”是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
    词中描绘眼前现实图景的句子是,联想历史的诗句是
    试比较一下这首词同《沁园春  雪》在写法上的共同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咏雪

    乔吉

        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银棱了东大海。探梅的心噤难捱,面瓮儿里袁安舍,盐堆儿里党尉宅,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双调是中的宫调,是曲牌名。
    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冻成片梨花拂不开。

    ②粉缸儿里舞榭歌台。

    此曲赞美雪的晶莹夺目、高洁无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4. 写出下列划线字的作用。
    雄关漫道如铁。
    长城内外。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5.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

    俏:

    ②当蟊贼一般杀掉了

    蟊贼:

    ③已是黄昏独自愁,更风和雨

    著:

    ④唐宗宋祖,稍风骚

    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6. 我们学习过的许多课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感受”: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白杨的力争上游,紫藤的万花灿烂,鹤群的团队精神,斑羚的飞渡壮举;三峡的奇丽,石潭的清幽,西湖的朝烟夕岚,满井的山光水色;鲁迅心中的藤野,冰心笔下的纸船,莱蒙托夫的孤帆,玛丽·居里的信念;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白求恩的高高纯粹,邓稼先的忠诚奉献……这一切都融入了我们成长的历程。现在,也让我们来表达对“美好”的感受吧。

    请以“感受美好”为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内容来写,可以编叙故事、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7. 毛泽东面对茫茫雪景,挥笔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你对雪有什么感受呢?请以“雪”为话题,写一写你的情思感悟。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8. 小作文:无论你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你应该见过雪景的,请用你多彩的笔,将你见过的景色描摹出来。(不少于200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9.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卜算子”是名,“咏梅”是词的。词的前两句,是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
    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艺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 , 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为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朝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的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亚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

    【注释】①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北大教授,著名学者。精通多国语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传的吐火罗文。②醍醐(tí 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指对生死的通达看法。

    从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为什么本来极为讨厌的雨敲铁皮的声音却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
    “听雨”是中国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蒋捷的“听雨”词表现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怎样看待蒋捷的这种境界?
    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烘托了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或揭示主旨,或提示主要内容,这样的语句放在文中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请从文中摘选出一个这样的引读句。
    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    )
    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