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 2.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B: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D: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同步练习
  • 3. 根据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内容,体会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一定会兴旺起来。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到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起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地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羊倌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都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有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濯,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使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是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①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②在这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该放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本文开头写到香菱学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香菱学诗
  • 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

    (二)

        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香菱的第一首诗,黛玉为何评其“措词不雅”?
    香菱写的第二首咏月诗,黛玉评谈“过于穿凿”,宝钗说,是吟月色,不是吟月。你认为她们评得准确吗?为什么?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香菱学诗
  •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戴:“子贡问回:‘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学馆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须逊雪三分白”的而且还要有“雪却输梅一段香”的,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为有战功且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朝 服,三拜丸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
    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①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②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第⑦段两个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

    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④为了论证“要不耻相师”,作者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香菱学诗
  • 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味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出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为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学习,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瞪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贾思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从哪三方面加以论证的?
    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在第④段空白处填写一句话,使文章上下文连贯起来。
    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的词语分别是
    文章主要采用了论证方法,分别举了马克思不耻不知、三个事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放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香菱学诗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如今且说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拘原告之人来审。那原告道:“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这拐子先已得了我家的银子,我家小爷原说第三日方是好日子,再接入门。这拐子便又悄悄的卖与薛家,被我们知道了,去找拿卖主,夺取丫头。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众豪奴将我小主人竟打死了。凶身主仆已皆逃走,无影无踪,只剩了几个局外之人。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救孤寡,死者感戴天恩不尽!”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之意。雨村心下甚为疑怪,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

        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雨村道:“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雨村听了,如雷震一惊,方想起往事。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欲投别庙去修行,又耐不得清凉景况,因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热闹,遂趁年纪蓄了发,充了门子。雨村那里料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又让坐了好谈。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贫贱之交不可忘。你我故人也;二则此系私室,既欲长谈,岂有不坐之理?”这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

    选文节选自长篇小说,作者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趁年纪轻,蓄了发,充当门子。

    ②此私室,既欲长谈,岂有不坐之理?

    用四个字概括选文中贾雨村态度的变化,这四个字是:

    怒→→笑

    对文中四处“笑”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内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香菱学诗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 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瘐、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结合语境说说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格调:

    ②底子:

    写出文中提到的几位诗人所处的朝代及其原名。

    ①陆放翁是指(朝)的

    ②王摩诘是指(朝)的

    ③“老杜”是指(朝)的

    ④李青莲是指(朝)的

    黛玉不让香菱学“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类诗,其原因何在?
    黛玉对香菱的学习进程按程度的深浅作了合理的安排,表现在文中的哪些词语上?
    黛玉说香菱“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是不是把诗看得太简单了?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香菱学诗
  • 10. 阅读《香菱学诗》一文,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下面各句用词恰当的一句是(    )
    A: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C: 香菱这丫头竟要染指做诗,好像做诗就那么容易掌握的。还是少沾那个边儿为好。
    D: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香菱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