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难度: 困难 题型:真题 来源:新疆乌鲁木齐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 2. 文题“孤独之旅”有什么含义?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6 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 3. 某中学九年级(4)班准备开展以“我在磨炼中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在此次活动中你被推选为主持人,请给该活动写一个简要的开场白。
    晓明同学在“我在磨炼中成长”的校级演讲比赛上忘词了,最终只得了个鼓励奖。晓明对此事难以释怀,总是很烦恼。如果你是晓明的好朋友,你该怎样劝说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6 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 4.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cān)     旧(chá)      破(chuō)
    B: 除(qū)      肥(shuò)     断(jué)
    C: 望(liào)    闹(xī)       纯(cuì)
    D: 捆(zā)      刀(lián)     胆(qiè)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6 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430米,宽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全透明玻璃桥之一。
    B: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祖国就不再是一个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侮辱和掠夺的国家了。
    C: 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D: 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场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8年秋语文版九年级上册(2018)第5课 孔乙己同步练习
  • 6.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有压力和痛苦,________

    ①他们可以在动漫中找到某种平衡点,获得释然的感觉。

    ②因此,青少年还能从动漫创设的虚拟世界中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个性张扬”,得到自我意识的强化。

    ③对青少年来说,观看动漫就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

    ④现在,大多数动漫作品将主人公设定在与普通人群相近的状态,并让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A: ③①④②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①②④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6 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 7. 给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

    余莽莽

    A: 只是
    B: 单单,只
    C: 只剩
    D: 助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沁园春·雪 练习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第①段中的两句话有何作用?
    第②段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调查对象是,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
    第③段叙述了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第④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具体指
    第④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的两道考题

    陈旭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曾经给他的学生出过两道考题。第一道考题是这样的:

    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即把你的手臂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然后自己示范了一遍,“从现在开始,每天甩臂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可能感到这个问题可笑,这么简单的事怎么能做不到呢?都齐刷刷地回答“能!”

        过了一月,苏格拉底问道:“每天甩臂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以上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两个月后,当他再次提到这个问题时,坚持下来的学生只有80%。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道:“请你们告诉我,最简单的甩臂运动,还有哪些同学坚持每天做?”这时候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叫柏拉图,他后来成了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家。

        还有一个故事讲道,苏格拉底曾经给他的学生们又出了一道难题,让他们每个人沿着一垅麦田向前走去,不能回头,摘到一束麦穗,看能不能搞到最大最好的。

        对苏格拉底的这道考题,答案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经验,先在自己的心里定下一个大体的标准,走上一段特别是在走过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后,遇见差不多的便摘下来。也许这就是最好的,也许后面还有比这更好的,但不能好高骛远,就这样“认了”。另一种答案是一直往前走,总觉得前面会有更好的麦穗。这时要么放弃选择,宁缺勿滥,要么委屈自己,凑合着摘一束,而心里却是万分懊悔。

        苏氏的两道考题,第一道启发人们,成功在于坚持,坚持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坚持又是最难的事,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柏拉图坚持做到了,他后来就能成为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哲学家。也许正因为柏拉图做到了这一点,他给后人留下一句名言:“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这应当说是经验之谈.也是肺腑之言。

        苏氏的第二道考题则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把握好选择度。我们在自己的奋斗和追求过程中,应为自己定好坐标,通盘审视,在适宜自己发展的情况时就要当机立断,莫要迟疑,选择出属于自己的那束“麦穗”。千万不要左挑右挑,挑花了眼,挑走了神,其结果事与愿违,高不成低不就。

        凡事讲起道理来好说,真正办起来总有一定的距离。“坚持”和“选择”,看起来是两码事,实际上又有着协调统一的一面。坚持是对一个人意志和品德的考验,选择是对一个人洞察力的检验,选择离不开判断与比较,离不开对自身的定位。只有志向明确,深思熟虑,选择才可能正确,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个人只要对自己和社会负责,谨慎为其定位,并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成就大业,就不会那么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苏格拉底的两道考题,限35字。
    这两道考题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考查学生?
    作者把这两道考题放在一起,这两道考题之间有联系吗?他希望通过这两道考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于苏格拉底的第二道题,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两种答案外,你有没有更好的答案?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说“有”,因为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借用一些现代工具来解决。开动脑筋吧!
    柏拉图:“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人生的“麦穗”是什么呢?九年级的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一定有怎样去摘取“麦穗”的思考。写出来,好吗?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雨伞

        我的一幅画《雨伞》竟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馆的画展里展出了。人们的评论是:构思新颖,线条勾勒有力,描写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十分逼真。作为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我也为自己的崭露头角而欣喜。

        我这幅画的主要题是母爱。画面是一个雨天,天黑沉沉的,墨云翻滚,向大地压下来,雨脚如麻,倾盆滂沱,地上坑坑洼洼注满了雨水,水面溅起了无数水泡,在这灰暗的背景下,浮动着彩色明丽的雨伞,遮着一稚气未脱、花枝招展的十一二岁俊秀姑娘。母亲全身都在雨中,淋得像个落汤鸡,而女孩,在母亲的大伞的保护下,滴水不沾,衣服仍有棱有角。小女孩仰头望着母亲,一手抚着母亲湿漉的衣服裹着手臂,面部表情激动,口角张开,像是说:“妈妈,您还在发烧呢,您自己为什么不张伞呢?”母亲病态恹恹,却含着笑,张着嘴,像是在安慰女儿;“傻孩子”,妈妈是大人,不要紧,你人小,挡不了这冷雨的浇淋……”

        画展的一天,我在自己的画前呆了许久许久,听着观众的赞誉,我眼睛模糊了,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顺着面颊滚下来。我心里在呼喊:“妈妈,妈妈,我多么希望您现在在我的身边同我一起欣赏这幅画呀!”

        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画中的姑娘便是幼年的我,画中的母亲便是我母亲的写照。记得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妈妈早晨看到天气预报说可能下雨,要我带伞,我指指红红的东方,哈哈笑着逃走了。下午,天公竟发起怒来,大雨瓢泼,放学时下得更起劲,铺天盖地,从屋檐上,从树林上,从天空间,哗哗哗下个不停。这时,妈妈像救星一样出现了。她原来发烧在床,一看天下大雨,她支撑着,步行两里多路来接我。我把家里仅有的一顶伞全遮在我的身上,而自己却在春寒料峭中淋着雨。妈妈回家大病了一场,在她说胡话的时候,她还在叫:“撑好伞,顶着风雨的方向……”在她的病榻旁边,我用了稚气的笑,画了一幅“母女春雨中”。当我给她看的时候,她绽开了笑容,说:“妈妈盼你早日成材。你很有艺术天分,将来学画吧!”

        妈妈的期待一直激励着我。我大半生辛苦恣睢,转辗奔劳,但母亲的爱,一直是我精神的支柱,使我经得起生活的风风雨雨。我终于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蕴藏在心头的感激。然而,回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知道一幅画怎能画得尽呢?有个唐朝诗人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亲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更何况我今天虽身处异国他乡,可母亲的爱仍像雨伞一样保护着我。

        “爸爸,爸爸,来看中国地图!”一个天真幼稚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看到一个小孩拉着爸爸的手向我的画走来。“别胡说!”作父亲的呵止他,大约是怕贬了我的作品。但当他仔细端详了我的画,指着雨伞组成的“中国地图”感慨地说:“您的构思真巧啊!”还是孩子懂得您的心呢!”

        望着《雨伞》,我的眼睛模糊了。“妈妈,我思念您!”

    (选自《散文》1997年第1期)

    文中两次用了“竟”,两次用了“模糊”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①“我的一幅国画《雨伞》竟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馆的画展里展出了”一句中的“竟”的含义是什么?

    ②“下午,天公竟发起怒来,大雨瓢泼……”中的“竟”有什么作用?

    ③“听着观众的赞誉,我眼睛模糊了”;“望着《雨伞》,我的眼睛模糊了”。眼睛两次“模糊”的原因和表达的感情是否完全相同?

    “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这句话怎么理解?
    “母亲的爱,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从文中找出表现母亲的爱的具体内容。
    文中既介绍了《雨伞》的画面,又回忆了当年“母女春雨中”的情景,比较这两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两处都描述了自然环境,环境的特点是,描写环境的作用是

    ②两处都从等方面刻画人物,既表现了之情,也表现了之情。

    ③有人说,这两处文字是不必要的重复,有人说,这两处文字有内在联系,在文中各有其作用,你同意哪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文中说,《雨伞》“这幅画的主题是母爱”。文中又说:“母爱的伟大又怎能一幅画表述呢?”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用有关的文学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