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益州疲弊

    ②盖追先帝之殊遇

    恢弘志士之气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

    ⑥由是感激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出师表》同步精品练习
  • 2. 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还有吗?请你找找看:

       

       

     

    请解释这些词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出师表》同步精品练习
  • 3.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含义。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

    ②自董卓已来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隆中对》同步精品练习
  •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隆中对》同步精品练习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 ,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 , 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县邑吏民见而之,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也。

    (《汉书》)

    【注释】①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②饬(chì) 厉:整治、激励。③更怪:指汉代的兵役和劳役。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

    ②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为教化蜀人,发展教育,文翁采取了哪些措施?
    文翁立学宫,兴教育,蜀地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种兴学的做法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谈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隆中对》同步精品练习
  • 6. 依据下面的语境,解释划线的词语。

    庖官进鸡汤。

    ②竟取匙与众分食

    ③半晌而起,惊问。

    ④操方军回战马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名师导学——18 杨修之死
  • 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A: 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讥笑)
    B: 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造谣)
    C: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 数犯曹操之忌。(桀骜不驯)
    D: 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滔滔不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名师导学——18 杨修之死
  • 8. 杨修、张松与曹操

    选自《三国演义》

        ①修入见操曰:“适来丞相何慢张松乎?”操曰:“言语不逊,吾故慢之。”修曰:“丞相尚容一祢衡,何不纳张松?”操曰:“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松有何能?”修曰:“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撰《孟德新书》示之,彼观一遍,即能暗诵。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松言此书乃战国时无名氏所作,蜀中小儿皆能熟记。”操曰:“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令扯碎其书烧之。修曰:“此人可使面君,教见天朝气象。”操曰:“来日我于西教场点军,汝可先引他来,使见我军容之盛。教他回去传说,吾即日下了江南,便来收川。”修领命。

        ②至次日,与张松同至西教场,操点虎卫雄兵五万,布于教场中。果然盔甲鲜明,衣袍灿烂;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方八面,各分队伍;旌旗飏彩,人马腾空。松斜目视之。良久,操唤松指而示曰:“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松曰:“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操变色视之,松全无惧意。杨修频以目视松。操谓松曰:“吾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取,顺吾者生,逆吾者死,汝知之乎?”松曰:“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操大怒曰:“竖儒怎敢揭吾短处!”喝令左右推出斩之。杨修谏曰:“松虽可斩,奈从蜀道而来入贡,若斩之,恐失远人之意。”操怒气未息,荀彧亦谏。操方免其死,令乱棒打出。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大意。
    上文共写了三个人,请分别概括出他们在本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以曹操为例,分析选文在描写人物方面主要采用的方法。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草船借箭、青梅煮酒论英雄等,你能再举出三个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名师导学——18 杨修之死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时迁偷甲

    [明]施耐庵

        (为赚金枪班教师徐宁上梁山,宋江、吴用派鼓上蚤时迁去东京徐宁家盗取徐家祖传的一副雁翎砌就圈金甲。时迁溜进徐宁家院,看见盛甲的大皮匣拴在卧房梁上。)

        ①约至二更以后,徐宁收拾上床,娘子问道:“明日随直也不?”徐宁道:“明日正是天子驾幸龙符宫,须用早起五更去伺候。”娘子听了,便吩咐梅香道:“官人明日要起五更出去随班;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时迁自忖道:“眼见得梁上那个皮匣子,便是盛甲在里面。我若趁半夜下手便好;倘若闹将起来,明日出不得城,却不误了大事?且捱到五更里下手不迟。”听得徐宁夫妻两口儿上床睡了,两个丫鬟在房门外打铺。房里桌上却点着碗灯。那五个人都睡着了。两个丫鬟一日服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时迁溜下来去身边取个芦管儿,就窗棂眼里只一吹,把那碗灯早吹灭了

        ②看着伏到四更左侧,徐宁觉来,便唤丫鬟起来烧汤。那两个使女从睡梦里起来,看房里没有灯,叫道:“阿呀,今夜却没了灯!”徐宁道:“你不去后面讨灯,等几时?”那个梅香开楼门,下胡梯响。时迁听得,却从柱上只一溜 , 来到后门边黑影里伏了。听得丫鬟正开后门出来,便去开墙门,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梅香讨了灯火入来看时,又去关门,却来灶前烧火。两个使女也起来生炭火上楼去。多时汤滚,捧面汤上去,徐宁洗漱了,叫烫些热酒上来。丫鬟安排肉食炊饼上去,徐宁吃罢,叫把饭与外面当直的吃。时迁听得徐宁下来,叫伴当吃了饭,背了包袱,拿了金枪出门。两个丫鬟点着灯,送徐宁出去。时迁却从厨桌下出来,便上楼去,从隔子边直踅到梁上,却把身躯伏了。两个丫鬟又关闭了门户,吹灭了灯火,上楼来,脱了衣裳,倒头便睡。

        ③时迁听那两个丫鬟睡着了,在梁上把那芦管儿指灯一吹,那灯又早灭了。时迁却从梁上轻轻解了皮匣,正要下来,徐宁的娘子觉来,听得响,叫梅香道:“梁上甚么响?”时迁做老鼠叫。丫鬟道:“娘子不听得是老鼠叫?因厮打,这般响。”时迁就便学老鼠厮打,溜将下来 , 悄悄开了楼门,款款地背着皮匣,下得胡梯,从里面直开到外门。来到班门口,已自有那随班的人出门,四更便开了锁。时迁得了皮匣,从人队里趁闹出去了。

    下面句子里划线的词语对表现时迁的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时迁却潜入厨房里,贴身在厨桌下。

    ②(时迁)悄悄地开了楼门,款款地背着皮匣。

    选文三次写到时迁的“溜”。这三次“溜”,分别由哪里溜到哪里?
    选文两次写到时迁用芦管吹灭碗灯,每次的目的是什么?
    选文体现了时迁哪两个特点?请用简略的语言分条概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名师导学——17 智取生辰纲
  • 10.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杨志拿着藤条,劈头劈脑打去。

    ②两个虞侯口里不言,肚中寻思:“这厮不值得便骂人!”

    ③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名师导学——17 智取生辰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