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翻译句子()。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 好像你是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B: 如果你是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那么怎么能够富贵呢?
    C: 你是一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哪来的富贵呢?
    D: 你是一个给人家耕田种地的,哪懂得什么是富贵呢?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陈涉世家》同步练习
  • 2. 阅读培根的《谈读书》,回答问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由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分析文中第一处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谈谈其作用。
    文中第二处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观点?作者采用哪种方法阐述了这一观点?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  九下   13 短文两篇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显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

    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El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________,________。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修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的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忍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或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亭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忍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上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的首句一致)。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文中第③段画“”的句子除了运用道理论证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群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  九下   13 短文两篇
  • 4. 《不求甚解》通过探求“”的本义,进而提出自己对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对,提倡观其大略地会意,提倡知其旨要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  九下   13 短文两篇
  • 5.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②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  九下   13 短文两篇
  • 6. 文学常识填空。
    培根,国哲学家、家,著有《》《》等。
    马南邨,原名,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  九下   13 短文两篇
  • 7. 培根(1561—1626),(国别)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受封为维鲁兰男爵。1626年,由于受寒致死。《》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这一特有体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  九下   13 短文两篇
  • 8. 马南邨(1912—1966),原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的志向。25万字的《》,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3月,以“”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  九下   13 短文两篇
  • 9. “谈读书”中的“谈”是的意思,有时带点漫谈、随笔的性质。标题概括了全文论述的,点明了论述的。本文就“”这一话题谈了三大方面,每一方面都有鲜明的观点、精彩的论述,是启迪思想、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  九下   13 短文两篇
  • 10.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的《》一文。原文说五柳先生(陶渊明自己)有三大志趣,其中之一是“”,后来有的人就这一点。作者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曲解写下了这篇杂文,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这是一篇,即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  九下   13 短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