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不少于200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练习
  • 2. 给下面各字注音并记住他们的意思。

    :拮据,缺少钱。

    :养牲畜的竹木栅栏:马栈2栈道本文用此义3栈房:货栈。

    :极,很:煞费苦心,煞白。

    :把棍棒或刀、锥等的一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撬石头。

    牡蛎:软体动物,肉柔软,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也叫蚝。

    褴褛:指衣服破烂。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同步练习
  • 3. 解释下列词语。

    ①沉醉:

    ②栖息:

    ③幽暗:

    ④沉浸: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外国诗两首练习题
  • 4. 完成填空

    ①济慈,(国别)伟大的(流派)诗人,本诗选自

    ②叶赛宁,(国别)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本诗选自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外国诗两首练习题
  • 5.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①读书使人,讨论使人,作文使人。(准确/充实/机智)

    ②狡黠者读书,无知者读书,惟明智之士读书。(羡/鄙/用)

    ③读史使人,读诗使人,数学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刻/灵秀/周密/明智/善辩/庄重)

    ④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之际。(处世判事/独处幽居/高谈阔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名师导学——15 短文两篇
  • 6.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循规蹈矩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B: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 , 而应推敲细思。
    C: 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 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 做学问要有耐心,一天天地钻研,一天天地积累,才会有豁然贯通的那一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名师导学——15 短文两篇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杂谈(节选)

    鲁迅

        ①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②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吧。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知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④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⑤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涉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选文第①段点明读书的话题,第②段主要阐述,第③段阐述嗜好的读书,第④段就爱看书的青年读书提出了的建议。
    第②段中划线的“大概”一词能否删去?请说说理由。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结合选文内容,请你说说对当今中学生阅读现状的看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名师导学——15 短文两篇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思想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文章开头列举那些能使人外表变得美好的方法的用意是什么?
    为什么说读书是最简单的美容之法?
    除了作者列举的这些,你认为读书还有哪些神奇的效果?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简单谈一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名师导学——15 短文两篇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三境界

    袁利荣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青春发奋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书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ā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hú,比喻使人彻底醒悟的智慧)——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分别是:

    “吞”:

    “啃”:

    “品”:

    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下面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名师导学——15 短文两篇
  • 10.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①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③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名师导学——15 短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