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杨修之死
  • 2. 按要求指出下面一则家教广告中的三处错误。

        家庭教育是影响A孩子B成长的重要因素。C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人,D受到了E良好的F家庭教育。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虽然不是G才高八斗 , 但我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您的孩子H效犬马之劳 , 为I您的J令郎今媛辅导各门功课,解除你的后顾之忧。请相信我们。

    ①有失分寸的一处是

    ②语言不得体的一处是

    ③语言重复的一处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读书·养气·写作

        ①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③古人云:“腹有诗书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戾气,迂腐之气,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时,要吸取________,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风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⑤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宜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⑥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联系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吸取,剔除糟粕。

    第③段中划线词“气”具体指的是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你读过“韩柳欧苏”的作品吗?请写出其中一位文豪和他的一篇作品。

    (作者名);《》(篇名)

    作者在文中对中学生的读书提出了的要求。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旨:
    第④段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①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②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③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意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④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⑤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⑥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⑦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⑧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⑨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近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⑩冰心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⑪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⑫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⑬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⑭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⑮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⑯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

    这篇文章叙写了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各一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每句话不超过15个字)
    第⑩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第⑭段中,写“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是为了衬托
    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请结合第⒂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幽径悲剧》中季羡林先生的心灵独白,回答问题。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季先生关注的是一棵“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古藤,并为之而背上了“十字架”。联系选文中有关季羡林先生的事例,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格魅力?

    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你打算怎样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着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5. 阅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周总理,你在哪里》

    ……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呵,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广场回音:

    “呵,轻些呀,轻些,

    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

    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

    诗中“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中的“足迹”既指总理的,又指总理的
    找出文中运用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地方,并阐述一下反复的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第0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 同步精练
  • 6. 阅读,回答问题。

    我们都是成功者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做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当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当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须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受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第①段中“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可怕的自卑”指的是什么?
    第②段中“幸福和快乐就会长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的原因是什么?
    第③段“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中的“经历”与“感受”两词的次序能否互换?其理由是什么?
    作者是从两个方面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这两方面是什么内容?
    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7. 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质典:当守厮:互相
    B: 领悟:了解交卸:装卸
    C: 面掩:遮盖笑讪:讥讽
    D: 屑琐:细小物格:推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8. 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①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备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原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不是孤独的、孤立的。

    ③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④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9. 划线字字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取          汲:从下往上打水怀古伤今      怀:追念
    B: 不言而      喻:明白而不舍      锲:雕刻
    C: 格物致知      知:获得知识吹毛求      疵:毛病
    D: 不求解      甚:超过开有益      卷:书本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10. 阅读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议论文有很强的针对性,从文章开头的一段内容便可看出。
    B: 本文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主要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所举事例也都是说明道理的。
    C: 本文结论是第13自然段开头一句。
    D: “格物致知”精神在现代学术领域里并不怎么重要,因为“格物致知”是古人提出的,在今天不怎么适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