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②困于心,于虑

    ③必先其心志

    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困难 题型:真题 来源:贵州省毕节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 2. 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 3. 阅读《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词语积累:

    摧:。甲光:。甲,指

    金鳞开:。金:。角:。塞上燕脂凝夜紫:

    临:。霜重鼓寒:

    声不起:。玉龙:。君:

    本诗选自,作者(790~816),著名诗人,史称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与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和比喻,渲染一个“压”字,把敌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借日光显示

    颔联从听觉和两方面渲染

    颈联写的场面。

    尾联引用写出将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临易水”既表明,又暗示。接着描写: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1)
  • 4. 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第三,四句分别从两个角度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的气氛。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
  • 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解释划线的字

    ①病

    ②何以不闻消息

    ③缚者为者也

    ④叶相似

    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②因恸绝良久。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从中你读出了晏子的什么特点?

    ②(乙)文中“弦既不调”原因是什么?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 6.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老堆

    孙宗信

        ①老堆五十多岁,一张倭瓜脸,几根黄胡子,佝偻着腰,黑黄的老脸上唯两腮潮红,他常常扛一柄磨细了柄的锄,不绝声地咳,青布裤子下两截干瘦的腿脚满是黄土。

        ②他有几个不舍得:一不舍得吃。不只不舍得吃粮,连盐也不舍得吃,按他的理论,饭里撒了盐,便要吃得多,因此他家一年四季寡水煮稀饭,高粱面掺糠蒸窝头,三两盐盖进瓦罐藏在床底下,过年饭才能撒几粒。婆媳们熬不住清淡,偷偷摸摸攒点私房盐,吃饭时避开他,碗里撒一点,不能让老堆看见,看见要骂:“败家子!没有盐就吃不下去了?不知道俭省,真不会过日子!”

        ③老堆第二个是不舍得穿。他常说,脚是娘老子给的鞋,越磨越厚;皮是娘老子给的衣,越穿越结实,放着娘老子给的不用,非要再买衣裳做鞋,真是有钱烧得慌。他身体力行,一生赤脚。年节里走亲戚非穿鞋不可,他也把一双鞋夹在胳肢窝里,走到亲戚门边,才拍拍脚穿鞋进屋。五年穿破了一双鞋,真心疼得不行。

        ④他一生很少穿衣服,从春到秋,基本光脊梁,身上晒得如同非洲黑人。炎热的夏天火一样热,空气干燥得擦根火柴就能点燃,人们躲在树荫下还热得难受,老堆专拣天热时下地锄草,黑脊梁被毒太阳烤褪了几层皮,别人问他热不热,老堆说:“舒坦。”他结婚时扯一件青布衫,每年大年初一穿半天,直到六十七岁亡故仍做了寿衣穿着入了土。

        ⑤老堆第三个是不舍得借东西给人。谁借他东西仿佛剜了他的肉。邻居借他的锄头耪了一天地,他黑着脸几次要,掂起锄左看右看,硬说锄刃磨下去一韭菜叶。有一年他大舅借他的驴拉了半天磨,他心痛得直掉泪花,硬说驴累瘦了,要赔三斤麦麸子,为此,两家至亲翻了脸。他有了屎尿,无论走多远,也要拉在自家地里头。有一次,上城赶集,有了一泡尿,憋得脸通红,把尿憋住,四五里地紧赶慢赶往家里跑,路上有人看他着急慌忙的样子,料想出了什么事,拦住问问,他顾不上搭话,急赤白脸地跑回家,尿到自家地里。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老堆“不舍得”的事例。
    孔乙己是一件长衫不肯脱身,老堆也是一件结婚时扯的青布衫到死也没换过新的。这两人这样做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从描写方法上看,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塑造和文中对老堆的塑造有什么异同之处?
    评价一个人,不能绝对化,不能只说优点,也不能只说缺点。请你以对孔乙己和老堆的评价来证明这个观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试卷
  • 7. 格列佛为什么离开了慧骃国?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呼尔而与之                                      

    宫室之美为之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于虑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的道理。

    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我所欲也课时训练
  • 9. 阅读《鱼我所欲也》2、3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尔而与之                       蹴:

    是亦不可以乎                   已: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呼尔而与之。

    译文: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我所欲也课时训练
  • 10. 下面对文章《鱼我所欲也》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 第一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 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 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鱼我所欲也课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