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 《满江红》是题目,作者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锁定)九年级下册第九章 古诗词赏析
  • 2. 【写法借鉴】这篇报告《滑铁卢之战》文学语言生动,大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恰当地渲染气氛,如“军官们绝望了,而隆隆的大炮声却在这时不祥地沉默下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了不祥的征兆,为下文埋下伏笔。

    【片段仿写】请你也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滑铁卢之战课课时训练
  • 3. 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语在语段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今天的太阳只散射出淡黄色的微光,显得阴郁无力。

    ②热拉尔看到他如此犹豫不决,便激动起来,急冲冲地说:“赶快向开炮的地方前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滑铁卢之战课课时训练
  • 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冲进风暴逃生

    [美]米歇尔·史密斯

       莎拉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她的爸爸是一个渔民,买不起房子,莎拉只好在小小的渔船上长大。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打鱼挣的钱只够生活,交不起学费,她只好依旧住在船上,还要忍受孩子们的嘲笑。

       海港里渔船很多,渔民们都是日出打鱼,日落而息。一天傍晚,爸爸在船舱里喝着酒,莎拉自己坐在船头,看管着爸爸打到的一些鲑鱼。忽然,莎拉看到海平面上腾起山一样高的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船随着波浪摇晃起来。

       莎拉从小到大还从没看到这样凶猛的风暴,赶忙扶着栏杆跌跌撞撞地跑进船舱,喊着:

       “爸爸,快醒醒。”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

       “爸爸,暴风雨要来了,咱们上岸躲躲吧。”

       “管它呢。”

       她抓着爸爸的肩头摇着他,爸爸的头撞在船帮上,他叫了起来:“你到底要干什么?”

       “爸爸,咱们走吧,这次的风特别大。”

       爸爸终于醒了酒,他出了船舱,乌云已经压了下来,狂风卷着巨浪冲了过来。

       “爸爸,你在干什么?”

       “莎拉,要是咱们不把船驶离码头,大风就会把它吹到码头或礁石上。我们必须出海,这样才能保住船,活下去。”

       就这样,这条小船一头扎进暴风雨里,浪涛一下下撞击着船帮,莎拉吓得紧紧抱着爸爸,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在他们的头顶上方,黑云翻滚着;在他们前方,狂风卷着黑色的巨浪迎面扑来,浪尖上泛着白色的水沫,劈头盖脸地打在他们身上。莎拉的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她吓得尖叫一声。爸爸一手握着轮舵,腾出另一只手拉住了女儿。

       就这样,他们熬过几个钟头,风小了很多,海浪也平静下来,天开始变晴。父女二人仍然握着手安慰对方。

       他们掉转船头,驶向岸边。回到港湾,四处一片狼藉,木架的码头不见了,几十条渔船被撞得千疮百孔。

       只有莎拉和爸爸的船安然无恙。

       莎拉抱着爸爸说:“爸爸,你是个英雄。”

       “我不是英雄。”爸爸握住她的手,“莎拉,是你救了我们。”

       “爸爸。”她激动得流下眼泪,“我们一起战胜了暴风雨。”

    (选自《特别关注》2012年11期)

    紧扣两个加横线词,联系相关内容,说说“爸爸”精神状态的变化。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能够逃脱这次灾难,“莎拉”起什么作用?

    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对“冲进风暴逃生”的理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滑铁卢之战课课时训练
  • 5.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预(zhào)    阴(yù)    马(pìn)
    B: 然(yōu)    污(ɡòu)    空(kuànɡ)
    C: 焦(zhuó)    泥(jū)    腐(yū)
    D: 子(shǎi)    呼(xiào)    孤注一(zhì)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滑铁卢之战课课时训练
  • 6.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纯真年代里的纯真人情

       ①197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在上海联合招生。我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考试。上海音乐学院我名落孙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的复试名单榜要再过好几天才公布。我决定先回泰兴老家去等。走之前,我嘱咐一位亲戚:“到了发榜日,请帮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去看榜,如果有我的名字,赶紧给我拍个电报,我好赶来复试。”

       ②嘱咐了亲戚,我总感觉到不够放心。但我在上海就这么一位亲戚,还能拜托谁?想来想去,我想到了在考场上刚刚认识两天的一个考友——王次炤。

       ③我和次炤在考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从他看我的眼神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于是,在匆匆离开上海之际,我委托他在看榜时看到我的名字,给我发个电报。

       ④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复试资格并被录取啊!比我年长7岁的次炤兄,毫无疑问肯定比我更希望获得复试资格。而那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全国范围内只招录10人,考生之间竞争之惨烈是不言而喻的。

       ⑤复试名单发榜那天是我的生日。早晨起来,我就开始等电报,等到中午,电报还没有来。下午4点多,门外响起了决定命运的敲门声——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复试通知终于到了。但当天泰兴到上海的班车已经没有了,唯一能让我赶上次日早上8点钟复试的,是离家20多千米的长江边上一班到上海的小客轮。那班客轮五等舱的乘客,全是带着农渔产品到上海赶早市的江北农民。而我,美滋滋地与那些即将被上海人民吃掉的鸡鸭鱼蟹待在一起,向着我的未来航行。

       ⑥那天深夜,就在我和各种动物酣睡在一起的时候,另外一份通知我复试的电报到了泰兴家里!家里人接到这份作为喜讯的电报,却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我只委托一个人,而这个人恰恰是发送这份深夜才到的电报的主儿,我的前途就毁了!那么晚才收到复试电报,除非我有直升机,否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上次日早8点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的复试。

       ⑦后怕之余,家人感到庆幸——幸亏那第一份电报到得及时!庆幸之后,大家又感到纳闷:是谁选择这么晚的时间把复试消息告诉我呢?上海到泰兴的电报从发送到接收大概需要4个小时,半夜来的电报,发送的时间应当是傍晚七八点。故意这么晚才把消息传给我,这个人是谁?

       ⑧家里人显然不会认为发第二份电报的是我的亲戚。那么,肯定是那位受我委托的考生,故意拖延到晚上才发电报。这样,既可以轻松消除一个竞争对手,又不必背负爽约之名。于是家里人都嗟叹人心险恶。

       ⑨可是,大家的推测都错了!恰恰是王次炤——这位当时和我还素昧平生,只是在激烈竞争的考场上萍水相逢的考友,看到复试榜上有我的名字后,在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复试的喜讯。而我的亲戚后来告诉我:他那天起来就没想到看榜,到了傍晚时分,他信步走到离家不远的发榜处,在那里看到了我的名字,于是立即给我发了电报,虽然当时已经是晚上七八点钟了。

       ⑩亲戚是个老人家,我不能责怪他。但我心里充满了对次炤兄的感激!如果不是他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电报,我的大学梦一定会梦断扬子江了。

       ⑪我说不清楚,次炤兄后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他当年给我发电报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为和自己毫无关系甚至还有利益冲突的陌生人做好事。这一切堪称纯真年代里纯真人情的典范。

    (本文选自《读者》2013年6期,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情节。

    归待复试、托人看榜→→推测居心、感叹险恶→

    文章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请揣摩并分析第⑤段画线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文章⑥~⑩段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王次炤这个人物,请任选一种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简要分析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阿炳在1950课时训练
  • 7. 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①瞎眼后的阿炳上街卖艺,起初是由一个乡下远亲家的小女孩搀扶着,后来催弟取代了小女孩。

    ②那些为阿炳录音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次录音将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③可惜当年录音时由于录音钢丝不多,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④据说,阿炳会演奏的曲目有三百多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阿炳在1950课时训练
  • 8. 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阿炳在1950》后,班委会决定召开以“音乐之声”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乘着音乐的翅膀

    中国名曲中,除了《二泉映月》,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两首。

    【活动二】感受音乐魅力

    请你用“我最喜欢(音乐曲目),因为”句式谈自己的感悟。

    【活动三】品析歌曲内涵 陶冶人文精神

    孔子曰:“诗言志,歌咏言。”绝大多数的歌曲都是抒发一种向上的精神,渴望美好的未来,追求崇高的理想和真、善、美的精神境界的。请你举出这样的例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阿炳在1950课时训练
  • 9. 下列对课文《阿炳在1950》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介绍了在1950年,两位音乐家为阿炳录音的事,同时又用倒叙、插叙穿插介绍了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B: 在这篇文字稿中,众多人物的同期声既增添了文章的历史感,又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C: 作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示阿炳的命运,做到了点面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叙述、抒情、议论结合。
    D: 文中写了阿炳的说唱曲《金圆券害煞老百姓》,意在表明阿炳悲剧命运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阿炳在1950课时训练
  • 10. 【写法借鉴】课文语言描写很有特色,如文章“音乐一放出来……紧抱了机器不肯放手”一段,通过对阿炳的语言描写,表现出阿炳激动而又兴奋的心情。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常用的描写方法,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段表现人物特点的文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阿炳在1950课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