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朗读句子,选择最佳答案(   )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_______的,我的心还在_____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_______着一种热情。(端木蕻良 《土地的誓言》)

    A: ①跳动      ②涌动      ③生出
    B: ①跳动      ②喷涌      ③泛滥
    C: ①跳跃      ②喷涌      ③生出
    D: ①跳跃      ②涌动      ③泛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①蒙以军中多务            ②往事耳
    ③盲臣安敢其君乎          ④鲁肃过寻阳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音乐巨人贝多芬》(节选)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
          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请概括选文写了几件事。

    下列句子运用恰当的修辞而生动形象,请从该角度进行赏析。
    ①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②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请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读了本文,你认为贝多芬哪一点最打动你,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上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 。
     ,崔九堂前几度闻。
    ③当窗理云鬓, 。
     ,各领风骚数百年。
    ⑤“ , ”《逢入京使》中的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离开家乡时对亲人的难舍之情。
    ⑥朋友对你的进步表现出吃惊的神情,你可以用《孙权劝学》中的“ , ”来回应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扁豆
                                                                                                                               苏雪林
          ①“多少时候,没有到菜圃里去了,我们种的扁豆,应当成熟了罢?”康立在凉台的栏边,眼望那络满了荒青老翠的菜畦,有意无意地说着。
          ②谁也不曾想到暑假前随意种的扁豆了,经康一提,我恍然记起,“我们去看看,如果熟了,便采撷些来煮吃,好吗?”康点头,我便到厨房里拿了一只小竹篮,和康走下石阶,一直到园的北头。
           ③因无人治理的缘故,菜圃里长满了杂草,有些还是带刺的蒺藜,扁豆牵藤时我们曾替它搭了柴枝做的架子,后来藤蔓重了,将架压倒,它便在乱草和蒺藜里开花,并且结满了离离的豆荚。
          ④折下一枝豆荚,细细赏玩,造物者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呵!他不但对于鲜红的苹果,娇艳的樱桃,绛衣冰肌的荔枝,着意渲染,便是这小小一片豆荚,也不肯掉以轻心的。你看这豆荚的颜色,是怎样的可爱,寻常只知豆荚的颜色是绿的,谁知这绿色也大有深浅,荚之上端是浓绿,渐融化为淡青,更抹三层薄紫,便觉润泽如玉,鲜明如宝石。
          ⑤我们一面采撷,一面谈笑,愉快非常,不是为今天晚上有扁豆吃而愉快,只是这采撷的事实可愉快罢了。我想这或是蛮性遗留的一种,我们的祖先——猿猴——寻到了成熟的榛栗,呼朋唤类的去采集,预备过冬,在他们是最快活的,到现在虽然进化为文明人了,这性情仍然存在。无论大人或孩子,——自然孩子更甚,逢到收获果蔬,总是感到特别兴趣的,有时候,拿一根竹竿,偷打邻家的枣儿,吃着时,似乎比叫仆人在街上买回的鲜果还要香甜呢。
          ⑥我所禀受的蛮性或者比较的深,而且从小在乡村长大,对于田家风味,分外系恋,我爱于听见母鸡阁阁叫时,赶去拾她的卵!我爱从沙土里拔起一个一个的大萝卜,到清水溪中洗净,兜着回家;我爱亲手掘起肥大的白菜,放在瓦钵里煮。虽然不会挤牛乳,但喜欢农妇当着我的面挤,并非怕她背后搀水,只是爱听那迸射在冰铁桶的嗤嗤声,觉得比雨打枯荷,更清爽可耳。
         ⑦康说他故乡有几亩田,我每每劝他回去躬耕,今天摘着扁豆,又提起这话。他说:“我何尝不想回去呢。但时局这样的不安宁,乡下更时常闹土匪,闹兵灾,你不怕么?”我听了想起我太平故乡两次被土匪溃兵所蹂躏的情形,不觉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扁豆”在行文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⑤自然段猿猴“呼朋唤类”采榛栗的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

    鲁迅在《社戏》里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苏雪林也说“有时候,拿一根竹竿,偷打邻家的枣儿,吃着时,似乎比叫仆人在街上买回的鲜果还要香甜呢”,是什么原因让鲁迅与苏雪林分别有类似的感受?

    概括第⑥段划线句子所写内容,并说说此段文字有何作用?

    行文结束时,作者为什么“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由此可推断,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不记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员。

    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      )  ②蒙乃始就学(      )
    ③与蒙论议(      )   ④卿今者才略(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①蒙正为不闻而过之    佯:          ②悔不问     穷: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从吕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全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5 黄河颂
  • 9. 学习了《黄河颂》一文后,七年级某班开展了以“黄河,母亲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全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5 黄河颂
  • 10. 阅读《口技》,完成下题。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粕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会宾客大宴   会:__________
    ②不能其一处也   名: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合全文,说说结尾再次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有什么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