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略无处  

    重岩叠  

    不见月  

    夏水陵  

    沿阻绝  

    绿潭  

    多生怪柏

    其间  

    引凄异  

    泪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
  • 2. 拓展阅读

    江水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①,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②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③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④,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释)①形容:形状。②践跻:亲自登临。③叠崿:重重叠叠的高崖。④履历:经历,经过。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用“/”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仰 瞩 俯 映 弥 习 弥 佳 流 连 信 宿 不 觉 忘 返。

    结合文章说说三峡的山有何特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
  • 3. 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这是一条多情的河水,那低缓的清波,像一首深情的紫竹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
  • 4. 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朝代)地理学家。本文选自《》,这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学专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
  • 5.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4年至2015年鸡蛋价格暴涨,大量投资蜂拥而来,导致如今鸡蛋供需失衡的原因。(删去“的原因”)
    B: 虽然中国人的乐观指数领先全球前列,但他们为拼出美好未来所承担的压力一点也不少。(去掉“一点”)
    C: 城市政府要合理布局自行车交通网络和停车设施,优化自行车通行条件,保障自行车交通组织。(将“优化”和“保障”对调)
    D: 这则寻人启事也重新唤醒了北川中学学生们当年的回忆。(将“当年”放在“北川中学学生们”前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同步练习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指出这一则消息的导语部分。
    这则消息的大意是什么?(请用最简短的语言作答)
    文章主体部分写解放军渡江可分为三层,请你在下面写出起止点。
    文段中划线的短语“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说明了什么?
    文章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同步练习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之精灵——蟾蜍

        ①在我国古代,蟾蜍很早就跟月亮联系在一起。汉代的月神画像砖中,通常都趴着一只蟾蜍。就连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在著述中都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妲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两汉有关月亮的众多图画和文献,也都描述了这一神话,难怪古人把蟾蜍称为“月之精灵”。

        ②不论是神话传说中的蟾蜍,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蟾蜍,都确确实实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

        ③现实生活中的蟾蜍,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黏液,又俗称“癞蛤蟆”。

        ④蟾蜍虽然容颜丑陋,却是自然界中的生存高手。它常常在早晨、黄昏或暴雨过后,出现在道旁或草地上。蟾蜍的皮肤柔软、潮湿、黏滑,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而且它的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而不到水里去。每当冬季到来,蟾蜍便潜入烂泥,用发达的后肢掘土,在洞穴内冬眠。三月初,当北方大地乍暖还寒,温度回升到10℃左右,它便从冬眠中苏醒。蟾蜍一般在清明前后产卵,一只雌蟾每次产卵3000~5000枚。

        ⑤蟾蜍行动笨拙蹒跚,不善游泳。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动。如被人们用脚碰一下,它会立即装死,躺着一动不动。

        ⑥蟾蜍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常见的蟾蜍,只不过拳头大小。可是南美热带地区,却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蟾蜍,个体长约25厘米,为蟾中之王,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

        ⑦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它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动物。据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在消灭农作物害虫方面,蟾蜍要胜过漂亮的青蛙。它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

        ⑧蟾蜍还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动物。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有蟾蜍的性味、归经和主治等方面内容。蟾蜍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名贵药材,对慢性肝病、多种癌症、慢性气管炎、腹水、疗毒痈疽等有较好的疗效。

        ⑨尽管许多人对蟾蜍的外形没啥好印象,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蟾蜍挺着大肚子,一次产卵数千枚,早在石器时代就被视为孕育生命、子孙昌盛的图腾。蟾蜍日伏夜出,与月亮同步出现,而月亮又与女子、婚姻、繁衍密切相关,所以蟾蜍成了月亮的形象大使。历代文人都常用“蟾宫”指代月亮。民间还用“蟾官折桂”来指代应考得中,甚至有人把砚台雕刻成蟾蜍形象,以求吉利。唐宋之后,月宫里的蟾蜍逐渐被人冷落,而口吐铜钱的“金蟾”却在民间日渐红火,形成了“家有金蟾,财源绵绵”的说法。民间画家在年画中也多以“金蟾”为题材,创作了“刘海戏金蟾”等作品,寓意财源广进,大富大贵。

        ⑩“鲛室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蟾蜍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文章以“月之精灵——蟾蜍”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阅读全文,在第⑨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能概括下文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尽管许多人对蟾蜍的外形没啥好印象,然而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任选其中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
    阅读第⑦段,分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平时栖息在小河、池塘的岸边草丛内或石块间,白天藏匿在洞穴中不活动,清晨或夜间爬出来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动物。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石拱桥》同步测试
  • 8.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说明顺序是
    选文说明条理清晰,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选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在介绍赵州桥第一个特点时,“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一句中的“在当时”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玉质冰肌着碧纱,白玉黄冠展风华。仙子凌波出素鳞,清香溢满千万家。”这首诗描写了某种花卉的情态特点。请猜猜这种花卉的名称并用说明性的语言介绍这种花卉。(说明方法不少于两种)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石拱桥》同步测试
  • 9. 读课文《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句的意思是(     )。

    A: 从衣褶上可以看出东坡、鲁直隐约长度相等的两膝。
    B: 从衣褶上可以看出东坡、鲁直隐蔽在手卷下边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C: 东坡、鲁直两膝相对应的地方都各自隐藏在卷着的衣褶中。
    D: 东坡、鲁直互相靠近的两膝好像藏在卷着的衣褶中。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同步练习
  • 10. 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B: 桃
    C:
    D: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