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助词)
    B: 他抑制不住工作热情。(助词)
    C: 这是清楚的。(副词)
    D: 我在房间里读书。(动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全国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课练:1 邓稼先
  • 2.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

    【乙】

        杨子之邻人羊,既率其党 ,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节选自《歧路亡羊》)

    【注】①党:旧时指亲族。②竖:童仆。③歧:分岔。④奚:为什么。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模拟中考一遍过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节选)

    托尔斯泰

        他又沿着这个方向走了很长一段路,正想向左拐,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湿润的深坑。“不要这个坑有点太可惜了,”他想,“可以在那里种桑麻。”于是他穿过深坑,在另一边挖了一个洞,然后才拐弯,帕霍姆向远处的山丘望去,燥热的空气使他的视线有些模糊:山丘似乎在抖动不已,在热气的遮挡下几乎看不到上面的人了。

        “啊!”帕霍姆想,“我走得太远了,这次我必须缩短距离。”于是他加快步伐开始走第三条边。他抬头望了一眼太阳:它已经走完了从天空正中央到西方地平线一半的距离,而他第三条边却还没有走完。他离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他想,“尽管我的土地看上去不很对称,但我现在必须沿直线赶快往回赶。我走得够远的了,我已经获得了不少土地。”

        于是帕霍姆赶忙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转身径直向山丘奔去。他现在全身都湿透了,双脚被荆棘刺得又疼又肿,双腿开始不听使唤。他渴望休息一会儿,但这根本不可能,因为他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太阳不等人,它现在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了。

        他心想:“如果我刚才不那样贪婪,该有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办!”

        他继续向前走啊走啊,尽管双腿好像绑上了重重的铅块,他还是不断地加快速度。他疾步而行,但离山丘还是很远。他开始跑起来,将外套、皮靴、水袋与帽子一件一件扔掉,只留下铁锨做拐杖。

        “我可怎么办啊,”他又开始想,“我太贪心了,结果毁掉了一切。在太阳落山之前,我是赶不到目的地了。”

        这种恐惧感更使他喘不上气来了。帕霍姆继续向前奔跑,被汗水浸透的衬衫与裤子紧紧贴在身上。由于干渴,他的双唇都干裂了。他的胸部急促地起伏着,就像铁匠的风箱,心跳如同铁匠手中的锤子,不停地抬起又落下。他的双腿也不听使唤,仿佛不属于自己似的。帕霍姆一想到自己可能会疲劳而死,心中不禁充满了恐惧。

        尽管害怕死亡,他还是没有停住脚步。“我已经跑了这么远一段路,如果再停下来,他们会说我是个傻瓜的。”他心里想。于是他继续跑下去。离山丘越来越近,而且已经听到巴什基尔人的喊叫声。这喊声更灼疼了他的心。他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跑去。太阳离地平线不远了。烟雾中的太阳看上去大大的,红红的。残阳如血,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 , 他离目标仅有咫尺之遥了。帕霍姆已经能够看到山丘上的人们正在向他招手,敦促他加快速度。帕霍姆鼓起最后一点力气,向前疾跑。他弯着腰,以免向后倒去。就在他到达山顶的一刹那,天空突然一下黑了下来。他又抬头看了看天空——太阳已经落山了!他大喊一声:“我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了。”他正准备停下脚步,却突然听到巴什基尔人仍在对着他呼喊。他这才意识到:尽管从他所处的低处看去太阳似乎已经落山,但是山丘上的人们还能看到太阳。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山顶跑去。上面仍然很明亮。他来到山顶,看到了那顶帽子。在太阳落山之前,那位头领两手叉着腰,大笑起来。帕霍姆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大喊一声,双腿一软,身体向前一扑,用手去拿帽子。

        “啊,真是个男子汉!”头领感叹道。“他已经获得了很多土地!”

        帕霍姆的仆人跑过来想把他扶起来,却发现他正在吐血。帕霍姆死了!

        巴什基尔人咂咂嘴,表示他们的同情。

        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不足两米那么一小块。

    (有删改)

    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选文主要运用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帕霍姆?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特地写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请谈谈你的理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模拟中考一遍过
  • 4.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丰满的,优、缺点并存。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分析《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优点和缺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 5.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磨难,西天取经。在他们的团队中,有中心人物。请简要说明这个人物的“中心”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 6. 下列有关《西游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能过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 取经成功,观音菩萨授唐僧为“金蝉子”,孙悟空为“金身罗汉”,猪八戒为“天蓬元帅”,沙僧为“斗战胜佛”。
    C: 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黎山老母和三位菩萨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
    D: 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紫金铃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最后悟空使汁偷走了紫金铃才打败了赛太岁救回了王后。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 7.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本段文字节选自(人名)创作的《》(作品名)。
    “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 8. 请依据《西游记》中悟空和唐僧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填空。

        五行山获救,师徒结缘→①,师徒心生嫌隙→中计戴上金箍,师徒关系始稳定→②,师徒关系“破裂”→战黄袍怪救回师父,师徒彼此慢慢信任→③,师徒关系再次“破裂”→观音指出似悟空,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 9. 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①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郞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摔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牙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有删改)

        ②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架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 , 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

    (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十三回,有删改)

    “受他降伏”指的是(    )
    “与我助战”说的是在祭赛国,七圣帮助悟空、八戒打死了________,并帮助祭赛同王收回了佛宝。(    )
    根据两段文字,分析悟空这一形象前后各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 10.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为什么诗人只写了冲天而上的“一鹤”?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请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