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   )。

    A: 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 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 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 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 2.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是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 3. 阅读文段,选择正确答案。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第一段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早期恐龙出现时地球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请用一句话给“泛大陆”下定义。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 4. 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 斯石英和沙子是二氧化硅。
    C: 斯石英和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 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得多。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 5. 第二段中说“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    )。

    A: 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B: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C: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D: 斯石英原子的相互排斥进行得非常缓慢。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 6. 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    )。

    A: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
    B: 金刚石和斯石英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恢复原貌的趋势。
    C: 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D: 斯石英的原子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 7. 选出缩句正确的一项(    )。

    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A: 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B: 斯石英被转化为二氧化硅。
    C: 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D: 任何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 8. ______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_______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

    A: 由于……所以…… 
    B: 虽然……但是……
    C: 尽管……还……
    D: 不但……而且……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 9. 加线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正确的是(   )。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A: “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的意思。
    B: 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
    C: 用在这个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D: 该词可有可无。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
  • 10.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大颅榄是一种稀有树木,树高30米,寿命300年。大颅榄木质坚硬,树姿秀美,既可作建筑用材,也可作绿化树木。但这种树全世界只有毛里求斯有,就是在毛里求斯也不多,一共才13棵。这种树虽然也结果实,果实里也有种子,但在自然条件下却看不到它发芽;人工精心培育,也依然未能使其发芽成苗。这13棵树现在的年龄已达300岁,可说是进入暮年了。如果它们寿终正寝,地球上就永远不会有大颅榄了。

          ②自然界不可能有不发芽的种子。大颅榄能结子却不发芽,那么这13棵树又从何而来呢?这个谜使科学家很伤脑筋。

          ③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偶然发现,毛里求斯的特有动物渡渡鸟的最后灭绝是1681年,离现在300多年,而这13棵树的年龄也是300多岁,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后来在毛里求斯又发现了渡渡鸟的残骸,残骸里有大颅榄的种子,可见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种子。看来大颅榄与渡渡鸟确实有着某种联系。

          ④坦普尔认为,渡渡鸟的灭绝是大颅榄目前濒于灭绝的原因。坦普尔发现,大颅榄的种子厚实坚硬。进行耐压实验,在590公斤的压力下还不破裂;而山核桃果实在50公斤的压力下就会破裂。种子外壳太厚太硬,种子不能吸收水分,胚芽不能冲破硬壳,当然就不能萌发成苗。渡渡鸟的砂囊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像一只白磨机,把大颅榄的种子外壳磨薄,使种子容易发芽。大颅榄正是靠渡渡鸟对种子的加工才得以传宗接代。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种子没有了磨薄处理者,因此就不能萌发了。正是这个原因,使大颅榄树越来越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

          ​⑤坦普尔后来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对大颅榄树“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的两种。

    ,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被压扁的沙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