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予(jǐ)        阔(chuò)       过(yǐn)
    B: 恐(hè)        然(è)          隔(mé)
    C: 笑(chǐ)        桥(zhàn)       白(shà)
    D: 脚(huái)        骨(bì)           然(wàng)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统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
  • 2.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题目。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了,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统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
  • 3.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态描写)
    B: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 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动作描写)
    C: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动作描写)
    D: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心理描写)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统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封迟到五十年的信

    金建军

    那是1943年冬,天真是寒冷,对正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作战的德军来说,更是苦不堪言。

    士兵米涅刚一动,腰部被地弹炸伤的伤口就剧烈地疼病起来。“帮帮我吧,我要回国,!我要去见米丽亚。”来涅向正忙着搬退的连长求敏,连长轻蔑地看他一眼,冷冷地走了。来涅躺在雪地上,绝望和希望一同飞向那片明霾的天空,只有米醒亚美丽的容颜在他眼前闪动。

    他和米丽亚同是柏林大学的学生。他深深地暗恋着米丽亚,可是来丽亚却钟情于另一位帅哥德克。

    一阵枪响,"扑通”一声,一个人倒在身边。米涅仔细一看,原来是德克,他的胳膊断了,流了很多血。德克也看到身边的米涅,他苍白的脸上现出一丝苦笑:“伙计,这下咱们谁也走不了了。”

    米涅看着德克的样子,心里一阵紧缩:不能让德克死,米丽亚不能没有他。想到这,他忙对德克说“你的包扎带呢?我给你包扎。你还可以走路,一定要回到德国,回到来丽亚的身边。”德克失塑地摇摇头,说:“早就给班长包扎用了,算了吧,让我和你一起到天堂。”米涅摸了摸腰上的包扎带,一狠心解了下来。顿时,他的伤口露出来,血如泉涌。德克大吃一惊,上前按住,“你疯了,你这样很快就会死的。”

    米涅淡然一笑:“我不是在帮你,我是在帮米丽亚,因为她爱的是你,你能回到她的身边,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他边说边移到德克身旁,包扎起来。米涅又把干粮分一大半递给德克:“你快走吧,苏军快来了。”德克接过干粮袋,满含热泪地看了一眼米涅,转身向北撤去。

    看着德克渐渐消失的身影,米涅掏出钢笔,找到一张还没烧尽的文件纸,在背面写起来。

    亲爱的米丽亚: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死亡随时都会向我走来。可是如果我现在不说,到了天堂,我更没机会对你说。现在,我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最想见到的就是你。可是,我不可能再看到你那美丽的眼睛和金黄色的头发,不能听你优美的呤诗和动人的歌唱。我后悔为什么不向你表白,即使遭到你的拒绝,我也无悔。

    我再也不相信希特勒的鬼话,我最想要的就是你的爱情。我不想死,真的不想死,我曾经想过打完仗一定向你求婚,可是等不到这一天了。

    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你,想像你会和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怎样度过你美好的青春。只要你过得好,我到了天堂也会开心的。

    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他们已经看到我,上帝呀,能再给我五分钟吗?让我把心里话向我的爱人说完吧,让我安心地到天堂吧。到了天堂,我会等着你的,无论等多少年,我都会等,一直等到你去的时候,我再向你求婚。

    来不及了,我已经看到黑乎乎的枪口正在瞄准我。永别了,我会永远爱你的。

    一个苏联红军战士发现米涅。他对班长说:“看,一个德国鬼子我打死他。”说着,抬手对准米涅就是一枪。米涅回头看了看,手臂把信举得高高的,身体突然倒下。

    战士上前把米湿手里的信取下,交给班长。班长看了一遍,很感动地对战士说:“这确实是一份很重要的文件,你去交到司令部。”

    很快,这封信转递到朱可夫元帅手上,朱可夫元帅看完后,动情地对随从说:“战争毁掉多少俄国人和德国人的生命,毀掉多少年轻人的幸福,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战争带来的教训。”他命令道:“把它包好,交到档案局。”

    1993年,苏联解体,这个档案得以解密。米丽亚看到这封信时,已经七十多岁,苍老的她犹如一只伤心的天鹅,泣不成声。

    (选文有改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统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单元检测卷
  • 5. 下列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索(sè)     阴晦      辛苦恣(zuī)  歇斯底里
    B: 胆(què)      愕然      仓皇逃(cuàn)      与日具增
    C: 抽(yè)      阔绰      神情惚(huǎng)      莫明其妙
    D: 穿(chuō)      嗤笑      五缺土(xíng)      聚族而居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试卷
  •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父亲吃牡蛎的提议,母亲有点儿唯唯诺诺 , 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
    B: 就像中国有“吃在广州”的老话一样,老外的说法是“吃在西班牙”。西班牙人吃得令人折服,他们吃得那样认真、那样雅致、那么从容不迫
    C: 无论是人还是植物,只要拥有信念,拥有爱,就一定会努力积蓄潜能,将伤害置之度外 , 竭尽心力营造生命的风景。
    D: 他说话已不像当年那样斩钉截铁、铿锵有力,而是结结巴巴、有气无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试卷
  • 7.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他看来,除了他自己之外,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有优点,那么他自己真的是完美无缺了吗?

    ②懂得欣赏他人,无疑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和智慧。

    ③我们知道,只有心智健全的人才有能力欣赏他人的美丽。

    ④一个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把慰藉和力量给了他人,也把激励和鞭策给了自己。

    ⑤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一种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心里像爬满了虫子,怎么都不舒服。

    A: ③②⑤①④
    B: ⑤①③②④
    C: ②⑤①④③
    D: ②③①⑤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试卷
  • 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 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 , 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 , 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释】①永和:地名,今吉安市永和镇。②周必大:南宋诗人,吉州庐陵人,此诗写于诗人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③吴帆:指舟行的目的地。④家山:家乡之山。常在眼:家山虽从视线中消失,它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眼前。⑤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⑥鲤:《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颔联中所表现的情景。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试卷
  • 9. 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今人说,每逢佳节胖三斤。有的人每逢佳节睡不醒,有的人每逢佳节读书勤。有的人每逢佳节做运动,有的人每逢佳节为人民……

    你是怎样过节的?你认为应该怎样过节?

    请以《每逢佳节》为题目作文,写写你的故事,或者发表你的观点。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 600字以上。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试卷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破窗效应

    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墙上往往会很快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而一旦地上开始有垃圾出现,就会毫无愧疚地跟随。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似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材料二】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材料三】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逐渐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

    下列关于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材料三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素质评价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