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 2. 请有感情地背诵《野望》,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野望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 3. 《野望》这首诗的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 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 5. 文言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本文的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             , 成语              来源于此文。

    填出文中所缺内容。

    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对下面各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古诗词积累。
    ①《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名句:“                                   。”
    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孟浩然委婉表达自己想做官却无人引荐的想法的佳句是                         。
    ③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余甘煮菜    ②影颓然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
  • 8.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春望》)
     ,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沁园春·雪》)
    ③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④燕子来时新社, ,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根据相关任务,完成整理单。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精彩练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质量评价作业
  • 10.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下列对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甲】【乙】两文,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