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办。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都使他觉到满意。他也学会跟朋友们借钱,借了还不想还;逼急了他可以耍无赖。起初人家都知道他是好体面讲信用的人,所以他一张嘴,就把钱借到。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借到手便顺手儿花去。人家要债,他会作出极可怜的样子去央求宽限,这样一来,他连一个铜子也借不到了。他开始去骗钱花,凡是以前他所混过的宅门,他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见面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他竟变成这个样子。

    ——老舍《骆驼祥子》节选,有改动

    选文从三方面写祥子的无赖,依据提示,补充内容。

    爱占小便宜→

    下面划线的词,表现了祥子什么性格特征?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 , 借到手便顺手儿花去。

    根据图片配文字。

    请参照示例,为祥子“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落”配上文字,要求结合故事情节,用描写性语言表述画图,不超过60字。

    图1:祥子“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     图2:祥子“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落”

    图1                                              图2

    示例:图1

    配文字:出了西直门,连一辆车、一个行人也没遇上,祥子知道事情要坏。他刚要抄土路走,就连车带人被十来个乱军捉了去!

    图2:

    配文字: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试卷(五)
  • 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有陆地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风,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②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③如果你反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

    ④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 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 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 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 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3. 指出下面两个名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②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

    王元红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湖水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容量增加了近140亿立方米。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研究人员认为,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需要综合考虑水循环的各个可能因素。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纳木错周围,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⑪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概括纳木错湖水越变越大的三点具体原因。(每点用四个字概括)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作者在文尾说“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哪些事情?(试举四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 5. 下列对艾青的《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 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中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营造出令人回味的意境。
    B: 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 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情感,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全国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
  • 6. 选出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草木萌发    周而复始    消声匿迹    风雪载途
    B: 天空晴朗    大地苏醒    冰雪溶化    草长莺飞
    C: 采积种子    花香鸟语    次第开放    物候观测
    D: 不毛之地    川流不息    丢三落四    衰草连天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7.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 说明    拟人    比喻
    B: 叙述    拟人    比喻
    C: 描写    对偶    拟人
    D: 抒情    比喻    拟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8. 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 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 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 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何种说明方法?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那么大连的春天比北京来的得早,对吗?为什么?
    画“【】”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事理的?
    指出这下面诗句表现了哪种物候现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