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过零丁洋》同步练习
  • 2. 读《过零丁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天祥是南宋文学家,《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此诗显示了他弃暗投明的志向。
    B: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C: 作者在这首诗中将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D: 诗中的“惶恐滩”“零丁洋”是两个具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这里巧妙相对,其目的是表现诗人的才华。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过零丁洋》同步练习
  • 3. 下列对诗《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 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 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过零丁洋》同步练习
  • 4. 试分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深刻含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过零丁洋》同步练习
  • 5. 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请说说句中运用比喻的妙处。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古诗四首》之《过零丁洋》同步练习
  • 6. 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B: 水歌头
    C:
    D: 风雨顺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水调歌头》同步练习
  • 7. 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B: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C: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D: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水调歌头》同步练习
  • 8. 【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水调歌头》同步练习
  • 9.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

    明清以后人们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做一简单描绘。 

    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水调歌头》同步练习
  • 10. 古代诗歌中关于节日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与清明节或重阳节相关的诗句。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水调歌头》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