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印度位于(    )
    A: 西亚
    B: 南亚
    C: 东南亚
    D: 中亚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测试:期末模拟试卷(二)
  • 2. 将下面的大洲、河流、对河流的相关描述一一对应连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测试:期末模拟试卷(二)
  • 3. 读东西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_x0000_i1031

    请你写出图上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

    大洲名称:A洲,B洲;大洋名称:丙洋,丁洋。

    沟通甲、乙两大洋的是海峡;大洲A和B的分界线是运河。
    D所在大洲的土著居民是,属于人种。
    请写出a点的地理坐标。
    海洋是个巨大的宝库,对人类产生哪些有利的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测试:期末模拟试卷(二)
  • 4. 2016年9月16日,泰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指出:泰国否认将开挖克拉运河。克拉运河的开凿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读下图,回答小题。

    _x0000_i1031

    计划开挖的克拉运河位于(    )
    克拉运河的成功开挖,将沟通(    )
    克拉运河的开挖遭到新加坡反对,其中一个原因是该运河开挖后将分流Q处________的货运量。(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第二单元检测卷
  • 5. 读东西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_x0000_i1032

    将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大洲名称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②;③;④;⑤;⑥;⑦

    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洋名称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A;B;C;D

    ①和②的分界线是,③和⑤的分界线是
    世界上纬度最高和面积最大的大洋分别是洋和洋。世界上跨经度最广和面积最大的大洲分别是洲和洲。
    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是。介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是。按南北半球来说,海洋面积广阔的是半球。
    小明居住在⑤所示的大洲北部,正值“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约翰居住在⑥所示地,他现在应该穿着季的服装。判断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第二单元检测卷
  • 6. 关于亚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B: 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C: 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D: 跨寒、温、热三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第二单元检测卷
  • 7. 下列有关海洋及其利用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海洋底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海洋为人类提供渔盐之利,能量之源

    ③人们利用海洋开辟海上交通航线

    ④生命最早出现在海洋中

    ⑤海水可以直接为人类饮用,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⑤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第二单元检测卷
  • 8. 读亚欧大陆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_x0000_i1034

    A,B是亚欧分界线的一部分,请写出他们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山脉),B(湖泊)。
    a河流注入(大洋),其流向是
    下列四个图中能正确反映亚洲河流分布特征的是图,亚洲河流呈现此分布特点的原因是

    请将①、②、③、④四种气候类型与甲、乙、丙、丁四地对应:

    甲——,乙——,丙——,丁——。(填序号)

    请描述丁地的气候特征:;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P所在区域的传统民居的特点是:,原因是: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第二单元检测卷
  • 9. 位于亚洲和南极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洲是(    )
    A: 非洲
    B: 大洋洲
    C: 欧洲
    D: 南美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第二单元检测卷
  • 10. 全部位于北半球,且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    )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北美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9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第二单元综合探究二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