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 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 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 中共武器装备落后  
    D: 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抗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简述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过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21·cn·jy·com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这说明了什么?

    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4. “五族共和”的五族,除汉族外,还包括(     )

    ①壮族    ②满族    ③蒙古族    ④回族    ⑤藏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精彩练习】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 5. “五族共和”的说法最早见于(     )


    A: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B: 《新青年》
    C: 《大总统选举法》     
    D: 《革命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说法的是(     )


    A: 康有为   
    B: 谭嗣同    
    C: 孙中山
    D: 梁启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 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C: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D: “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九上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同步测试
  • 8. 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作为政府代表旗帜的是(     )


    A: 青天白日旗 
    B: 五色旗
    C: 十八星旗
    D: 井字旗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李大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九上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同步测试
  • 10. 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是(     )


    A: 英国 
    B: 俄国
    C: 日本
    D: 法国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