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人均GDP仍排在世界100多位。这一数据提醒我们(     )

    ①人口过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③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重

    ④控制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2. 某地区人口状况调查记录表如下:

    调查项目

    爷爷奶奶那一辈

    哥哥姐姐这一辈

    兄弟姐妹数量

    平均4人,最少3人

    最多3人,大多是2人

    文化程度

    文盲占85%

    初中55%,高中27%,大学6.2%

    生育观念

    不生儿子不罢休

    男孩女孩都一样

    生活条件

    烧柴火、缺吃少穿

    电气化,衣食无忧

    九年级学生张林对上述四个调查项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你认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公民文化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B: 实行计划生育是该地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最重要的途径
    C: 该地区计划生育取得明显成效
    D: 该地区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3. 13亿人口,如果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相反,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必须(     )

    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②加快发展科学技术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解决老龄化问题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难度: 中等 题型:易错题 来源:
  • 4. 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三十多年来,少出生了4亿人,这意味着少消耗粮食1710亿公斤,少消耗水资源1867.5亿立方米,少占用耕地5.7亿公顷,人居、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减轻20%以上。这说明实行计划生育(     )

    A: 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 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C: 减轻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D: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单独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是我国哪一国策在新阶段的表现(     )

    A: 环境保护     
    B: 计划生育     
    C: 可持续发展     
    D: 鼓励生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6. 下列对联中体现了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是(     )

    A: 改革开拓致富路,开放打通幸福门 
    B: 勤劳本是摇钱树,节俭实为聚宝盆
    C: 互助互爱老邻居,同心同德新家庭 
    D: 少生风气兴华夏,优育春雨润心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7. 下列措施中,能直接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方法有(     )

    ①晚婚    ②晚育    ③优生    ④少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8. 我国在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选择是(     )

    A: 提高人口素质
    B: 实行计划生育
    C: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控制人口老龄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9. 一方面,企业为招不到掌握熟练技术的员工而着急;另一方面,大量务工人员为找不到工作而担忧。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    )


    A: 经济发展能完全满足人们就业的需要
    B: 人口众多,已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
    C: 人口素质偏低,给社会就业带来压力
    D: 实行计划生育与解决就业问题无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
  • 10. 造成我国目前新增人口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基数大        
    B: 人口出生率仍然太高
    C: 人口素质偏低      
    D: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不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