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如图所示是一个“简易冰箱”,水通过毛巾从上面的水盆渗透到下面的水盆中,毛巾上的水会(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吸热使箱内的温度降低,这是通过(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学期 7.1 物体的内能(第2课时)
  • 2. 小蝉同学喜欢吃营养又味美的水煮蛋,她发现把刚煮熟湿漉漉的鸡蛋从锅里捞出,直接用手去拿,虽然感觉较烫,但还可以忍受可是过一会 儿,却感觉到鸡蛋比刚捞出来时更烫了……爱探究的她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出鸡蛋捞出后不同时间的温度,并描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请你解释该曲线所表示的现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初学情检测试卷
  • 3. 高温期间,将冰块放入到容器内,置于教室中,可适当降低室内温度。

    教室内体温恒定的学生,体内的产热量散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整个过程中除冰块的熔化外,也能起到降温作用的物态变化是
    若在绝热的密闭容器中给0°C的冰加热。刚开始冰慢慢熔化成水,但温度保持在0°C;等冰全部熔化成水后,温度逐渐升高。实验获得如下近似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冰的质量(克)

    100

    100

    200

    200

    冰熔化为水的最终温度(°C)

    0

    4

    0

    X

    加热时间(分钟)

    5

    7.5

    10

    20

    请推测表格中的X的数据为°C。(注:绝热是指体系与环境不存在热量交换)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开学考试试卷
  • 4.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水体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等因素有关。
    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湖州市2020年中考科学试卷
  • 5. 科学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电能的广泛采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发生触电事故,应先,再报警和施救。
    电磁继电器能实现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弱电流控制强电流。如图所示的电路,a、b处接电动机或指示灯。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指示灯亮:当低压控制电路闭合时,电动机工作。则a处接的是
    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増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如果连续学习时间过长,睫状肌会疲劳。为了保护眼睛,课间要休息或远眺。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2020年中考科学试卷
  • 6.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下雨天,老师常会提醒学生小心地滑,原因是路面有雨水,鞋底和路面之间变得光滑,减小,容易摔倒。学生进入教室前,甩动雨伞,伞上的雨水就会被甩出,原因是雨水具有。值日同学将地面上的积水扫开,目的是通过使蒸发加快。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浙江省舟山市2020年中考科学试卷
  • 7. 沙漠里有一种能收集空气中水分的甲虫。当这种甲虫从洞穴爬出到沙丘后,便将身体呈倒立姿势(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身体表面出现水珠,并顺着背部流入口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珠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水珠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C: 甲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分,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低
    D: 比起清晨来,甲虫在正午从洞穴中出来更容易喝到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抽测试卷
  • 8. 为了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教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压扁易拉罐实验。对该实验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将易拉罐倒扣在冷水中是为了使水蒸气迅速液化
    B: 易拉罐被压扁是因为大气压大于内部气压
    C: 将易拉罐开口朝上浸入水中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D: 在易拉罐中加入少量水有利于加热时在罐内产生大量水蒸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抽测试卷
  • 9. 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开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明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会放出热量。对此,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停止通水蒸气自己的观点。

    【实验过程】(实验中的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

    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 , 比较发现t2高于t1

    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小科认为仅凭“t2高于t1”的现象还不足以证明小明的观点,因为:
    小科的改进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温度为t1的冷水至与液面A等高;②然后向杯中倒入;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 , 若,则可以验证小明的结论是正确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10. 在炎热的夏天,小科同学在家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    )
    A: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够降低气温
    B: 电风扇吹出的风为冷风
    C: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能量
    D: 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