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中所写的人物是(    )
    A: 李冰
    B: 孙武
    C: 屈原
    D: 扁鹊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汽开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2. “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牛耕地。”七年级一班的同学想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以下说法中最不可靠的是(    ) 
    A: 考古挖掘发现了春秋事情反映牛耕的文物
    B: 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C: 考古学家挖掘出春秋时期的牛骨头
    D: 考古学家发现春秋时期刻在石壁上的牛耕图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万安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命题试卷
  • 3. 交往、交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材料四: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诸侯的争霸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条道路”名称及开辟道路的关键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条道路的作用。
    对比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内容,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反映了“魏主”时期哪一重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魏主”“移风易俗”的措施。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出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4. 春秋时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是(    )
    A: 青铜器的使用
    B: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 骨耜的使用
    D: 陶器的使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白山市临江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 5. “现代考古在战国时期的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镢、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   )
    A: 生铁铸造由秦、魏两国垄断经营
    B: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 铁制农具在战国时期是陪葬必需品
    D: 铁制农具在战国时期已经比较成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四川省江油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适应性综合测试(八校联考)试卷
  • 6. 生产具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标志。帮秋时则推动社会进步的标志性生产工具和技术是(    )
    A: 石器和刀耕火种
    B: 石器和来耜耕种
    C: 青铜工具和来耜耕种
    D: 铁制农具和牛耕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7. 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西汉的建立者
    发明麻沸散的东汉名医
    独创楷书书法,他的楷书被称为绝世之作的曹魏时的书法名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8. 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魯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周王室衰微
    C: 社会和平稳定
    D: 儒学居主导地位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河源市东源县崇文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9. 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华夏诸侯国在被楚国灭亡的过程中,其居民有不少被迁与楚人杂居,楚人也会向这些征服地移民。久而久之,他们便合而为一了……由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而引起的民族交融,乃是一种不仅存在于春秋时期,而且存在于整个先秦时代的情况。

    ——摘编自徐兴祥《春秋时期民族融合的渠道问题》

    材料二: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族以民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汪高鑫 《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材料三:民族交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漫长的历史历程……他掀起的“汉化运动”并没有达到“全盘汉化”的预期目的……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对鲜卑族施以巨大的压力,以促进鲜卑、汉民族融合,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最终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对“汉化运动”之成效我们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该随意低估。

    ——摘编自李克建、陈玉屏《谈改革对民族融合规律的启示》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位为“汉通西域”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皇帝除外)。结合史实说明“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材料二中提到了“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的一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武帝如何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化运动”是哪一历史事件,并客观、全面评价这场“汉化运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河源市东源县崇文学校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 10. 下列史实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特征的是(     ) 

     ①百家争鸣                         ②商鞅变法 

     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④争霸、兼并战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