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

    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廖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

    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摘自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三

    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

    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严刑峻法、惩办威吓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刑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给广大人民带来了许多苦难。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四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

    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摘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历史事件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
    结合材料三,说明商鞅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逸圃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2. 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断。下列战争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 城濮之战
    B: 桂陵之战
    C: 长平之战
    D: 马陵之战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泸西县中枢镇逸圃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3. 阅读《战国七雄形势》图后判断: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C”。

    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处于南边的是楚国。
    战国七雄中,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的都城都位于黄河流域一带。
    战国期间,在长平、桂陵曾发生过战争。
    战国时期,涌现出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重庆市九十四中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半期考试试卷
  • 4.                                
    秦为统一六国采取合纵战术,远交近攻,与两个大国结成联盟,请在图中找到它们的地理位置,填入代号。

    A.齐国     B.楚国

    观察图片,写出战国时期齐国参加的重要战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重庆市九十四中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半期考试试卷
  • 5. 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来源于历史。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 奴隶制开始形成
    B: 封建制开始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常德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6.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开始于(   )
    A: 夏朝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常德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7. 使“水旱从人”,让当地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的古代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   )
    A: 四川
    B: 湖北
    C: 广西
    D: 陕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衡阳市逸夫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8. 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B: 商鞅
    C: 吴起
    D: 李悝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衡阳市逸夫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9.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 秦孝公重用商商鞅
    B: 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衡阳市逸夫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

    材料一反映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其目的是什么?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实行?说说商鞅代表哪个群体的利益。
    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措施?
    材料三中的“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民勇于公战,”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哪两项措施?
    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你认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不写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湖南省衡阳市逸夫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