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是(  )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创了原始农耕文化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 2. 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 3. “孔雀飞去回忆悠长,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丽丽江,人在路上。”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 元谋人
    B: 山顶洞人
    C: 北京人
    D: 河姆渡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 4. 假如你去北京旅游,你可以参观下列哪个原始人类遗址(  )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元谋人遗址
    D: 半坡人遗址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综合测试
  • 5. 下面几幅图片,是历史学者根据北京周口店考古情况设想的情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

    剑齿虎          采集食物          打制石器

    A: 住山洞
    B: 应迁徙到别的地方
    C: 昼伏夜出活动
    D: 群居生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达标试卷
  • 6. 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磨制石器    ②打制石器    ③铁制农具    ④青铜工具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③①②④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二)
  • 7.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 神话传说
    B: 史书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挖掘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二)
  • 8.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图片学史】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图一                      图二                         图三

    【方式二:新闻学史】新华网报道:“三月三,拜轩辕”。2015年4月21日,河南省新郑市举行盛大的拜祖活动,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方式三:成语学史】成语“一鸣惊人”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典故: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呜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去吧,我已经明白了。”从那天开始,楚庄王振作起来,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图一是哪一远古人类?图二是什么样式的房屋?它是哪一原始居民建造并居住的房屋?
    图三中首先称霸的是谁?为扩充疆界,他打出了什么旗号?
    新闻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因为“轩辕”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材料中的楚庄王是在哪次战役胜利之后成为霸主的?请说出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另外两个成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二)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

    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怎样的生活?是什么原因决定的?
    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达标试卷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烧骨

    材料二:古代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

    材料三: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他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请回答:

    从材料一中你获得的最主要信息是什么?
    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图一是什么样式的房屋?图二是什么样式的房屋?导致这两种房屋建筑特点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中的“他”是谁?有史学家评价他“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