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成语与春秋时期人物对应的四组,错误的一项是(  )

    A: 退避三舍﹣﹣ 晋文公
    B: 一鸣惊人﹣﹣楚庄王
    C: 问鼎中原﹣﹣吴王夫差
    D: 卧薪尝胆﹣﹣勾践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2. 据《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历史推论:这位诸侯国的国君是我国春秋时期吴国的国王夫差。(  )

    A: 正确
    B: 错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3.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

    A: 晋文公
    B: 齐桓公
    C: 秦穆公
    D: 宋襄公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4. 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

    A: 晋
    B: 齐
    C: 楚
    D: 赵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徐州市运河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5. 问鼎中原的诸侯王是(  )

    A: 齐桓公
    B: 宋襄公
    C: 秦穆公
    D: 楚庄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6.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是(  )

    A: 楚国
    B: 燕国
    C: 秦国
    D: 齐国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7.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 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 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二中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8. 春秋时期,诸侯争雄。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越王勾践
    D: 楚庄王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9. 战国初年,晋国的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形成的三个国家是楚、燕、韩。(       )

    A: 正确
    B: 错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 10.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 《史记》记载: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被诬陷为“谋反”,“车裂”而死。

    材料四: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管仲相桓公” 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找出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材料三表明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综合上述材料你可获得怎样的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