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原始社会,品尝下图中人物蒸的米饭,那么你应该到(    )

    A: 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
    B: 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C: 六千年前的陕西半坡村
    D: 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天津市和平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2.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1993年5月建成开放。博物馆包括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展出文物逾400件。此博物馆呈现的是(    )

    A: 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的浙江地区新石器文化面貌
    B: 约公元前8000年至前7000年的浙江地区新石器文化面貌
    C: 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的浙江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
    D: 约公元前8000年至前7000年的浙江地区旧石器文化面貌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南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3. 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遗址内发现了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碳化的粟。这处遗址距今约6000年,被称为(    )
    A: 山项洞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4. 进入农耕时代的原始居民已经会造房屋。如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5.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探究二:经济篇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农耕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请列举典型一例来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促进了社会大变革。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宋、元时期创新的文学体裁和我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根据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东明市2021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 6. 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大国崛起》解说词

    文物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材料一中的图一反映了什么?
    在人类历史上,劳动工具和技术的变革,常常会带动社会形态的变革。从材料一中的图二你获取了什么信息?各诸侯国纷纷变革,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的变革是什么?写出最能反应此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措施?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何时完成?写出世界上最早纸币的名称。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列举这一时期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一例?。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2021年中考历史第一次学情调研试卷
  • 7.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拓片,反映了河姆渡人(    )

    ①制作陶器  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  ④建干栏式房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8. 据《邵阳市志》记载,邵阳县塘田市镇水西遗址曾出土了磨光的石斧、石凿、石矛等石器,以及夹砂纪陶、夹砂黑陶和泥质红陶等。据此,指出与该遗址的生产、生活情况类似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二里头遗址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湖南省邵阳市2021年初中历史毕业学业考试模拟试卷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和欧洲 两个地区的古代人类走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中国人选择了定居的农业,从而使星罗棋布的农业村落逐渐融合成为几个大的文化区。欧洲的古代人类则走在不断地征服和扩张的道路.....农业文化其实是西亚地区两河流域和北非地区文化的移植。

    材料二:中国的青铜时代,欧洲内部呈现文化的多样性,不至于像中国一样,形成一个过度同构的单一文化。中古时期,中国吸纳了许多外来因素,发展出多元而活泼的文化精神.欧洲逐渐发展为单一的系统,以宗教为主,逐渐走向僵化、独断。

    材料三:16世纪之后,海洋航道的开通,东方和西方能够直接接触。这两个大文化系统之间开始互动,总的来讲,欧洲解除了宗教的束缚,迎来了开放自由思想的启蒙时代,走完了从谷底重新开辟新途径的时候;而中国,则在盛世以后,出现下降的趋势。

    材料四: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之中,从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快餐文化,好莱坞、走秀这些精神文化,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世界中。

    ——以上材料摘自《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五: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经济、科技日益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全球化的文化大交流,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

    ——《浅谈现代中西文化交流》

    用史实证明中国和欧洲古代人类所走的道路。依据材料概括两国不同的道路给各自的农业文化发展带来的结果。
    依据材料对比欧洲和中国文化特征的转变有何不同? 
    结合唐朝、元朝的史实,说明中古时期中国文化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任选一个角度,写出与之相关的史实并进行简要阐述。
    依据材料分析西方文化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与我国实施的哪一决策有关? 
    依据材料指出当今文化交流呈现的趋势。在此趋势中,我们应如何去做?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10. 探寻中华文明,可以了解的遗存是(    )
    A: 金字塔
    B: 半坡遗址
    C: 帕特农神庙
    D: 万神庙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