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中,作为研究我国农耕时代居民生活的可靠史料是(   )
    A: 女娲造人、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
    B: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骨耜和房屋材料
    C: 山西丁村遗址的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
    D: 司马迁《史记》中有关汉武帝的记载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惠民县2020届初中历史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一:原始居民生活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距今时间

    约6000年

    约7000年

    生活地点

    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生产状况

    主要种植①;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

    种植人工栽培②;已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居住房屋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材料二: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使水旱灾害严重的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灵渠,位于广西,秦朝时,为解决粮草运输问题开凿的运河,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了岭南。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纵贯南北,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元朝大运河,缩短了从北京到杭州的航线,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运输问题,粮食从南方直达北京。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场革命,使我们已经习惯了借助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遥望天空,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

    材料四: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不断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

    各国环境保护法一览表

    时间

    国别

    名称

    1913

    英国

    《煤烟防治法》

    1973

    美国

    《濒危物种法》

    1990

    英国

    《清洁空气法》

    1991

    瑞士

    《水保护法》

    2004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007

    日本

    《海洋基本法》

    世界环保史上的三次里程碑会议

    会议名称

    概况

    斯德哥尔摩会议

    1972年由联合国组织召开,人类史上首次研讨保护环境的问题,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在各国共同努力下,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

    里约热内卢会议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各国签订了《里约环境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2009年由联合国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官员参加了会议,商讨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行动签署《哥本哈根协议》。

    将①②填写完整,试分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说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作用有哪些?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这场“革命”指的是什么?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依据材料四,概括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各国是如何应对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房山区2020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3. 从货币发展看时代变迁。

    材料一:货币起源于物物交换。

     图1

    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钱的概念,村民二狗子是养鸡能手,三胖子是铁锤潮人,他们都眼馋对方的东西,于是拿着手中多余的物品互相换取。

    图2

    不过有时候也没有那么顺利…

    三胖子今天不想吃鸡,要吃肉夹馍。

     图3

    二狗子想,只要有肉夹馍就行,于是他跑去拿鸡换了别人手中多余的苹果,苹果再去换别人多余的袜子,袜子换来了肉夹馍…

    图4

    二狗子经过一番周折,换来了三胖子想要的肉夹馍。这就叫物物交换。

    ﹣﹣陈磊《半小时漫画经济学》

    材料二: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要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质地坚固,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后来又有了人工贝、金属贝。

    ﹣﹣姚朔民《内蒙古金融研究之钱币文集》

    材料三:

     

    图1秦半两

    图2汉五铢钱

    图3北宋交子

    示例:图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各地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材料四:

    欧元硬币的正面都一样,背面却各国不同,纸币的正反面都一样,是奥地利人RobertKalina设计。正面是门窗,背面是桥梁,这个简单设计却意义重大,用不同时期的建筑贯穿了整个欧洲历史。

    材料五:

    随着电子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又进一步出现了网络货币,它也是一种电子货币。网络货币是指存在于互联网中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的货币。人们在互联网中购买商品时,可以先向发行机构购买网络货币,再用网络货币购买商品。严格来说,电子货币本身并不是一种新的货币,而只是传统货币电子化的存在形式。在电子货币的使用过程中,所有支付过程都是电子化的,其效率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交易和支付系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依据材料一中的一组漫画,说出原始社会末期出现这种物物交换现象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概括贝壳成为早期货币的优势。
    从材料三任选一张图片(示例不可选),并结合所学,说出该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
    观察材料四中的图片,结合文字介绍,试着解读欧元上的图案含义。
    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及生活体验,谈谈电子货币出现的背景和带给你哪些便利。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房山区2020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4. 纺织业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评价因素之一。

    材料一:甲同学说:黄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人们就有了衣服穿。乙同学说:那是神话故事,我国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会搓合绳索,逐渐掌握了纺织技术。

    材料二:

    ①唐代蹙金半袖

    ②宋代市舶司遗址

    ③元代急递铺令牌

    ④明代过洋牵星图

    用金线在衣上绣出图案以为装饰,缕金为花,细如丝发,是唐代丝织业的代表性文物

    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发给商人出海许可证等。宋代对广州等有贡献的市舶使进行奖励

    急递铺专门负责传送官府紧急文书,使者出示令牌,急递铺方可提供驿马、饮食等

    过洋牵星是观测星辰航海的技术,郑和船队以此导航,非常准确,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三:

    15世纪纺织手工工场:商人雇佣零散工人,向他们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制成成品销往国内外,工人成为雇佣劳动者。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效率有限

    19世纪棉纺织工厂:工厂里的工人被资本家雇佣,领取工资,他们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是对立的。以蒸汽机为动力带动生产,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材料四:

    创办人

    时间

    企业

    左宗棠

    1880年

    甘肃兰州织呢局

    李鸿章

    1889年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

    1893年

    湖北织布局

    ﹣﹣整理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清末状元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其根本则在实业。”他放弃高官厚禄,创立大生纱厂。1914至1921年,大生纱厂利润达1000万两以上。

    ﹣﹣摘编自《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材料五: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改革外贸管理体制,加快引进设备、技术,加速纺织工业现代化进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不断扩大,纺织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纺织品出口,奠定了“纺织大国崛起”的雄厚基础。

    ﹣﹣摘编自陈义方《纺织大国崛起历程》

    依据材料一,指出哪位同学的观点符合纺织技术起源的史实。从以下三件文物中选一项(写序号),说明这位同学的观点。
    关于中国古代丝织品广泛向外传播的原因有以下观点。将材料二中的史实与观点相对应。(写序号)

    A.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丝织品工艺水平高:;C.航海技术发达:

    依据材料三,比较纺织手工工场与棉纺织工厂的异同。
    依据材料四,分析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原因。
    依据材料五,分析我国作为“纺织大国崛起”的国内、国际背景。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2020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5.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部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如图中位于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文明代表是(  )

    A: 红山文化遗址
    B: 大汶口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辙中学2020届九年级文综-历史5月模拟(期中)试卷
  • 6. 小芳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其中某展厅主要介绍稻作农业和渔猎活动,展出的实物包括具有典型新石器特征的石器、陶器、骨针、骨哨等工具,以及稻、酸枣等农作物果实遗存,遗址现场展示区有一片重建的“干栏式”房屋,她参观的博物馆介绍的早期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居民
    D: 半坡居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青岛平度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 7. 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A: 中原文明,历史悠久
    B: 商代文物,别致典雅
    C: 青铜器皿,工艺高超
    D: 华夏酒韵,源远流长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河南省禹州市2020年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 8.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有关我国古代科技的公益广告,片中,袁隆平院士动情地说:“我们国家从六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袁隆平院士的结论来源于我国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该遗址所在地区是(    )
    A: 长江下游
    B: 长江中游
    C: 黄河中游
    D: 珠江流域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2020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仿真试卷(一)
  • 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其中一个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飘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出现在(    )
    A: 陕西
    B: 北京
    C: 浙江
    D: 云南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2020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 10.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北方和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分别是(    )
    A: 水稻胡豆
    B: 粟水稻
    C: 粟小麦
    D: 水稻玉米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