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读森林的覆盖率和表面土流失程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小题。

    图中反映的是森林的哪种生态环境效应(     )
    与上图中森林的主要生态环境效应相同的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9月月考试卷
  • 2.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特征的气候类型为(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 3.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

    A: 丁
    B: 丙
    C: 乙
    D: 甲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 4. 左图为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右图为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实验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第一次月考试卷
  • 5. 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真题 来源: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试卷(江苏卷)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甘肃省Z县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境内山地和丘陵沟壑面积广阔,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区域内年均降水量达550mm,其中7-9月降水量占到全年的60%。世代耕作导致区域内自然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低而且不稳定。自1999年起,Z县全面实施生态退耕,大力推广“林草间作”生产模式。目前Z县已成为国家级的“生态建设示范县”和“经济林建设示范县”。

    分析Z县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10月月考试卷
  • 7.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10月月考试卷
  • 8.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地理第二次月考试卷
  • 9. 下图阴影部分是我国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地区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该地应为我国著名的(     )
    该地区近些年来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本地区突出的优势资源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 10. 下图是我国某地“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的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形成这一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    )
    对当地环境及人类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西柳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