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①增加居民住房、农村土地、金融资产等财产性收入
②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
③增加社会公共物品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④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引导和刺激消费需求
①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强化市场在救助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②提高困境儿童的认定条件及标准,集中有限的资源救助重点困境儿童
③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更好发挥政府在困境儿童保护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④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帮助活动,分类保障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
人均可支配收入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净收入
转移净收入
收入(单位:元)
35128
19629
5893
3076
6531
增速(%)
9.1%
9.6%
11.0%
10.2%
5.8%
占可支配收入比重(%)
—
55.9%
16.8%
8.8%
18.6%
由上表,可以推断( )
①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②生产要素分配已取代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③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④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①健全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差距
②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公益事业
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④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个人收入,扩大高收入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40年间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如今,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推进小康社会完善的关键拼图,也是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活力的必经之路。改革开放后,我国一改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开始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权、责、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极大地激发了劳动人民的热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肯定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是鼓励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一大进展。如今,从织密民生保障网到推进脱贫攻坚战,从扩大就业到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实地实施,显著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
材料二 下面是橄榄型社会(如图1)和哑铃型社会(如图2)结构示意图。橄榄型社会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①
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
通过社会再分配获得的收入
③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
表国家贫困县建档立卡户享受的各类帮扶政策
帮扶政策
产业帮扶
就业帮扶
健康帮扶
教育帮扶
最低生活保障
残疾人帮扶
生态帮扶
帮扶数量
1465.8万户
1390.6万户
1476.6万户
807.1万户
1109.0万人
338.3万户
1111.3万户
①初次分配注重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②通过再分配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③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④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①平均对待每个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②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③搞好慈善活动
④做到权责分明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共同富裕纳入2035年的远景目标,提出从现在开始奋斗1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财富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问题,分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三次分配协调联动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