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红河哈尼梯田的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超越西班牙,跃居世界第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生息在红河哈尼梯田的以哈尼族为主的坚韧、团结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利用高山森林的蓄水功能和有着肥厚泥土层的山体,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了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哈尼族人民创造了“四素同构”(森林、梯田、村寨、水系)为核心体系与特征,大范围、大规模的山地水梯田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景观体系。可以说,没有梯田,就没有当地各种民俗节庆;失去梯田,就失去了当地的民族特征。
不同于其他世界遗产,哈尼梯田是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代,体现了人文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有机结合。哈尼梯田有着悠久的传统、高超的技艺、壮美的景观,是一种活态存在,还在与时俱进。活态存在是哈尼梯田的最大特征。
材料二 作为一个活态的、开放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人为破坏与商业开发,成为哈尼梯田保护的最大难题。遗产保护与开发,需要兼顾到利益相关方。申遗过程中,哈尼梯田实施依法保护,经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护管理条例》为哈尼梯田保护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科学指导。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梯田管理局依据该条例加大梯田巡查力度,加强对梯田周边企业监管,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保护梯田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