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三峡》一文中描写高猿长啸的句子,突出猿声凄异的特点的句子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神话四则》同步练习
  • 2. 仿照下面的句子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另选叙述对象,修辞方法相同。

    因为有笔,历史得以延续,神话不致残缺,诗心不再泯灭。

    因为这笔,屈原将此化作一副傲骨,李白将此化作一柄长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神话四则》同步练习
  • 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公园里展出的有象征中华民族的“中华巨龙”等冰雕艺术品,也有取材于《西游记》、《海的女儿》等神话和神话故事。
    B: 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冒着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C: 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能不能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D: 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到学术会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他就变得分外活跃并且健谈多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神话四则》同步练习
  •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揠苗助长”的故事尤为生动,广为后人传诵。
    B: 《韩非子》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作为论证材料,形象生动,趣味浓厚,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C: 我国地理学名著《山海经》,因其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源。这些神话又可以看作古代小说的萌芽,故又被称为“古今志怪之祖”和“小说之祖”。
    D: 《淮南子》为杂家著作,其中保存的上古神话传说,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如《女娲补天》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和理想。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神话四则》同步练习
  • 5. 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棚、猪舍、菜园、山川流水、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

    ②神话和传说是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

    ③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

    ④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

    ⑤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话。

    ⑥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

    A: ②⑤③⑥①④
    B: ③⑥②⑤①④
    C: ②⑤①④③⑥
    D: ⑥③②⑤①④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神话四则》同步练习
  • 6.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四海之内皆兄弟,非洲人民的苦难我们感同身受,非洲人民有困难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B: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C: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D: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神话四则》同步练习
  • 7.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B: 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C: 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D: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神话四则》同步练习
  • 8. 《马说》中主旨句是: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神话四则》同步练习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 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u51afu53cbu5170u5c06u81eau5df1u7684u8bfbu4e66u7ecfu9a8cu6982u62ecu4e3au56dbu70b9u3002u901au8bfbu5168u6587uff0cu5c06u7b2cu2460u6bb5u6a2au7ebfu4e0au7684u56dbu70b9u7ecfu9a8cu8865u5168uff08u6bcfu70b9u4e09u4e2au5b57uff09u3002

    u4eceu6587u7ae0u5185u5bb9u770buff0cu503cu5f97u7cbeu8bfbu7684u4e66u7c4du7684u5224u65adu6807u51c6u662fu4ec0u4e48uff1f

    u7ed3u5408u7b2cu2463u6bb5u5185u5bb9uff0cu8bf4u8bf4u52a0u7ebfu7684u201cu8fc7u6cb3u62c6u6865u201du4e00u8bcdu7684u542bu4e49u3002

    u627eu51fau6587u4e2du4e24u5904u8fd0u7528u8bbau8bc1u65b9u6cd5u7684u8bedu53e5uff0cu7565u4f5cu5206u6790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神话四则》同步练习
  • 10. 下列各句中有歧义的一句是(     )

    A: 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
    B: 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唱着歌谣
    C: 温暖是无处不在的,温暖着自己,温暖了别人
    D: 两个单位的代表都来了,两个单位的老总来到了现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人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民俗文化》第七单元《歌谣六首》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