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学过《师说》和《劝学》之后,请拟写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这两篇文章的认识或从中悟到的道理,上下联中要分别有“师说”和“劝学”两个词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寒假语文(2月)测试试卷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和子思、孟子虽然同属于儒家,但他们在学派内部的对立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思孟特别注重“思”,荀子就提出劝学来对抗。最直接的说法见于《劝学篇》的一段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给这两种工夫定了高下。尤其是后面一连串的比喻,在荀子看来,学习的本质是借助于自我以外的事物来扩展、延伸或者提升自己,如同登高而招,虽然手臂并没有改变,但可以达到见者远的效果,这就是善假于物的结果。思却只是局限于自我的内部,如同翘足而望之所得,终不能与登高之博见相提并论。在荀子看来,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过闭门之思可以了解的: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篇》)

        必须是通过学习,外在世界的博大以及自我的局限和缺陷才可以呈现出来,被我们自己意识到。因此,外向的见闻就变得非常重要。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纯粹的思是无意义的。

        思孟与荀子确实是主张着两种非常不同的路径,前者看重的是思,而后者重视学。如果从成圣的角度来考虑,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和荀子说“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类似的,都在肯定普通的人能够成为圣人。但是其成圣的基础和工夫却截然不同。对孟子来说,其基础是每个人都有的善性或者良心,其工夫则是“反身而诚”的思。对荀子来说,其基础却是人性的恶,以及通过后天学习而能够掌握的化性而起伪的能力。可以把这两种工夫分别概括为思以致圣和学以致圣,代表着儒家内部的学思两途。思以致圣肯定生命内部的善性以及良心: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去寻找,必须返回到生命的内部,因此把反身的思看作是确立道德生命的根本途径;学以致圣则相反:人性是恶的,没有所谓的本心或者良心,生命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才能确立其道德的一面,因此需要通过学来了解作为生命之衡的道,进而由此道来规范自己的自然生命。

        可以看出,学与思的不同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实际上牵连着荀子和思孟各自的核心观念。学注重外向的索取,思强调内在的发掘。但这只是表面的东西,更要紧的是,对两者的侧重关涉到对生命的基本理解:或者乐观或者悲观的看法。徐复观说:“孟子认为人之性善,只要存心、养心、尽心,便会感到万物皆备于我矣;所以孟子反求诸身而自足的意味特重。但荀子认为性恶,只能靠人为的努力向外面去求。由小人进而为士君子,由士君子进而为圣人,当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荀子特别注重学,而学之历程则称之为积;积是由少而多的逐渐积累。”总的来看,孟子认为人在根本上是善的,所以偏重内向的思。荀子不同,性恶的主张决定了其认为生命必须通过外向的努力才能获得改变。

    (择编自王博《论<劝学>篇在《荀子》及儒家的意义》)

    u4e0bu5217u5173u4e8eu539fu6587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548cu5206u6790uff0c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4e0bu5217u5bf9u539fu6587u8bbau8bc1u7684u76f8u5173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u6839u636eu539fu6587u5185u5bb9uff0cu4e0bu5217u8bf4u6cd5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uff08    uff09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3.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庄子常以身边的事物设喻来说明道理。《逍遥游》中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水浅而舟大也”为喻,表明“有所待”并非真正的“逍遥”。

    ②《荀子·劝学》中的“”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③李密在《陈情表》中委婉地向晋武帝表达他不仕的苦衷:“母、孙二人,。”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然而王勃却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劝慰友人不要伤感。

    ⑤《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琴声写得可听可感。

    ⑥假日中,同学们来到美丽的乡村。走进村庄,看到家家户户绿树掩映,不禁赞叹:这正是陶渊明笔下“”的图景啊!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直绳                    中:符合,合乎
    B: 善于物也                    假:借助
    C: 是故贵无贱                无:无论,不分
    D: 六艺经传皆习之            通:精通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十三劝学师说
  •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师所存也                    欲人无惑也难矣
    B: 冰,水为之,寒于水        吾尝终日思矣
    C: 善假物也                    其身也
    D: 闻道也固先乎吾            皆出于此乎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十三劝学师说
  • 6. 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马之千里者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十三劝学师说
  • 7. 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 “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C: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来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十三劝学师说
  • 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u97e9u6108u5728u300au5e08u8bf4u300bu4e2du9488u5bf9u201cu58ebu5927u592bu4e4bu65cfu201du803bu4e8eu4eceu5e08u7684u73b0u8c61uff0cu4ee5u201cuff0cu201du4e24u53e5u6765u5206u6790u571fu5927u592bu7684u5fc3u7406uff0cu8fd9u79cdu5fc3u7406u4f7fu5f97u4eceu5e08u5b66u4e60u7684u98ceu5c1au96beu4ee5u6062u590du3002
    u300au8340u5b50u2022u529du5b66u300bu4e2du6307u51fauff1au201cu9752uff0cu53d6u4e4bu4e8eu84dduff0cu800cu9752u4e8eu84ddu3002u201du8fd9u4e0eu97e9u6108u300au5e08u8bf4u300bu4e2du201cuff0cu201du7684u89c2u70b9u662fu76f8u540cu7684u3002
    u97e9u6108u5728u300au5e08u8bf4u300bu4e2du8c08u53cau62e9u5e08u6807u51c6u7684u53e5u5b50u662fuff1au201cuff0cu3002u201d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十三劝学师说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⑤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

    ⑥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格言联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浸润于人们的思想中,也体现在祖国的建设中。作为未来中国的建设者,你从这些寓意深邃的名言中获得了怎样的启迪?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10. 根据所提供的名句,补写出上句或下句。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②吾所以为此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⑤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⑧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