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下列对《宇宙的边疆》中有关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后,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如大洋洲的有袋类、美洲的贫齿类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为何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就可以理解了。(举例子)
    B: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列数字)
    C: 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下定义)
    D: 有些虽然像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作比较)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2《宇宙的边疆》同步练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6月25日2时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些人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共同锻造了主动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6982u62ecu548c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ff0cu7b80u6790u5317u6597u7cfbu7edfu5efau8bbeu83b7u5f97u5de8u5927u6210u529fu7684u539fu56e0u3002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2《宇宙的边疆》同步练习
  • 3. 下列对《宇宙的边疆》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现在还仅仅是起步阶段,目前对宇宙的认识,也是基于对地球的认识。
    B: 在探索宇宙方面,我们可能还十分“幼稚”,但我们目前掌握的理论已经证明努力不会白费。
    C: 光年是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是用来丈量天体之间的距离的,也是目前最大的长度单位。
    D: 由于地球在天体中不具有“典型”性,我们目前基于地球获得的知识,因而也不具有普遍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7406u89e3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173u4e8eu201cu4e2du56fdu6c34u7a3bu7814u7a76u8d70u5411u5353u8d8au201du7684u539fu56e0u7684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bf9u6750u6599u76f8u5173u5185u5bb9u7684u6982u62ecu548cu5206u6790uff0cu4e0du6b63u786e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3au4ec0u4e48u4e2du56fdu8981u593au56deu5bf9u6c34u7a3bu547du540du7684u8bddu8bedu6743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7b80u8981u5206u6790u3002
    u4ee5u4e0au4e09u5219u6750u6599u4e2duff0cu300au79d1u6280u65e5u62a5u300bu300au7ecfu6d4eu65e5u62a5u300bu300au5149u660eu65e5u62a5u300bu62a5u9053u7684u5185u5bb9u5404u4fa7u91cdu4ec0u4e48uff1fu8bf7u7ed3u5408u6750u6599u7b80u8981u5206u6790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_的故事出现。

    u4f9du6b21u586bu5165u6587u4e2du6a2au7ebfu4e0au7684u6210u8beduff0cu5168u90fd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6587u4e2du753bu6a2au7ebfu7684u53e5u5b50u6709u8bedu75c5uff0cu4e0bu5217u4feeu6539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u4e0bu5217u5728u6587u4e2du62ecu53f7u5185u8865u5199u7684u8bedu53e5uff0cu6700u6070u5f53u7684u4e00u9879u662f(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
  • 6. 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本周五我院学生会将举办一场读书分享会。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的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名誉,现就教文学院院长一职。我们特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客座教授,衷心希望您能拨冗参加亲临指导,我们将鼎力给您提供便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
  • 7. 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全国各地的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
  • 8. 阅读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完成各题。
    u4e0bu5217u4e0du5c5eu4e8eu8fbeu5c14u6587u81eau7136u9009u62e9u7684u89c2u70b9u7684u4e00u9879u662f(   )
    u6839u636eu6587u610fuff0cu4e0bu9762u4e8bu4f8bu4e0du80fdu8bc1u660eu672cu6587u89c2u70b9u7684u4e00u9879u662f(   )
    u8fbeu5c14u6587u7684u81eau7136u9009u62e9u7684u5404u4e2au89c2u70b9u4e4bu95f4u6709u4f55u5fc5u7136u8054u7cfbuff1f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经有人提出过“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类“大脑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者发现, ,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   ①    , 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元细胞有着很多非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   ②   。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它就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人类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
  • 10. 下列对《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动植物就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
    B: 地球上的一些类群不断扩大规模,同时,一些物种又会灭绝,是因为灭绝的物种缺乏竞争力。
    C: 自然界的美无处不在,就是因为自然选择让那些动植物为了生存而变得艳丽多彩或叫声悦耳。
    D: 原本适合一个地区的物种后来为从其他地区迁来的物种所打败和代替,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统编版高中语文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13.1《自然选择的证明》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