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一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 2.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B: 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受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 , 各种戏路都熟悉了。
    C: 每当夜暮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 , 热闹非常。
    D: 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人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 3. 下列选项中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抒情长诗,如镜子般直接反映心灵对现实的     

    ②中国新诗的一百年,是在新旧文化      冲撞中除旧布新的一百年。

    ③他是个有心人,又肯钻研,天天苦练,很快      了“断魂枪”。

    A: 关照  急剧  熟悉
    B: 关照  急剧  熟习
    C: 观照  剧烈  熟习
    D: 观照  剧烈  熟悉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 4. 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是鲁迅为了纪念在1926年3月的“三一八惨案”中死去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作。
    B: 郁达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沉沦》、《薄奠》和《春风沉醉的晚上》。
    C: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后移居美国新泽西州。
    D: 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的一个流派,由高剑父、高奇峰两兄弟创立,在中国画的基础之上融合日本和西洋画法,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 “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的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C: 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 6.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生杀予夺       直接了当        贻笑大方       隐约其辞
    B: 自惭形秽        莫可名状       名列前矛        轻手蹑脚
    C: 深沟陷壑       影影绰绰        满目疮痍        暴戾恣睢
    D: 花团锦簇        好高鹜远        谬种流传        贫瘠不堪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 7. 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可又在第五节说到“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对这些话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烈士的惨死使他“出离愤怒”,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情的悲痛,并非真的无话。
    B: 作者 “无话”表明极度悲愤;“有话”显示他化悲痛为力量的战斗行为。
    C: “无 话”----“有话”----“无话”,反映了作者悼念与痛恨交织的悲愤之情,并以此构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D: 作者一会儿说“无话”,一会儿说“有话”,这表明了鲁迅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也恰恰说明了作者当时思想的局限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 8. 下列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拿来主义》一文开头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谈起,是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B: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五次提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体现鲁迅不赞成“徒手”的请愿,刘和珍的“微笑”更说明对反动派不能“温和”。
    C: 《简笔与繁笔》中“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这句话辨证地分析了作品写得过长的原因,要点清楚、明确、全面。
    D: 《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中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的作用是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

    ①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②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③我已经说过:我向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④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⑤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u6587u4e2du5212u7ebfu8bcdu8bedu201cu65e0u6076u610fu7684u95f2u4ebau201du548cu201cu6709u6076u610fu7684u95f2u4ebau201du5206u522bu4f5cu4f55u7406u89e3uff1f

    u4f60u8ba4u4e3au7b2cu2460u6bb5u201cu7164u7684u5f62u6210u201du201cu5927u91cfu7684u6728u6750u201du5206u522bu6bd4u55bbu4ec0u4e48uff1f

    u7b2cu2462u6bb5u5f00u5934u5f3au8c03u6307u51fau201cu6211u5411u662fu4e0du60eeu4ee5u6700u574fu7684u6076u610fu63a8u6d4bu4e2du56fdu4ebau7684u201du6709u4ec0u4e48u4f5cu7528uff1fu8bd5u4f5cu7b80u8981u7684u5206u6790u3002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
  • 10. 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     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A: 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依次为:竟至,竟会,竟能。
    B: 文中划线句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表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百折不回、临死不惧的气概。
    C: “苟活者”是指那些没有是非观念,面对烈士的死难无动于衷,没有行动的苟活着的人们;“真的猛士”是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勇猛的革命志士。
    D: 文章结尾句,作者以“说不出话”再次表达了满腔的悲愤、无尽的怀念、深深的歉疚之情。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