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市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月5日,北京市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1919年6月3日,北京市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市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6月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与妥协的认识。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他们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尽管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相互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史林译《世界大历史:1689﹣179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的基本理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个例子说明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3. 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 英、德、美、法
    B: 英、德、法、美
    C: 英、美、法、德
    D: 美、英、法、德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江西省吉安市安福中学(普通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卷
  • 4. 1760乔治三世继任英国国王,为了控制内阁,他不停地撤换首相。大臣们由此认识到: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然而,当时的另一种情况是: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C: 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D: 议会主权仍有待确立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考试试卷
  • 5. 1741年2月,下院议员桑兹指责政府的失误导致了对西班牙战争的惨败,提议集体请愿,要求国王罢免内阁首相兼财政大臣沃波尔。他声称:“大不列颠的国王不应雇佣一个不受人民欢迎的大臣。当某个大臣失去民心时,我们有义务告诉国王罢免他,以满足人民的要求。”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君主立宪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B: 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
    C: 体现责任内阁制的运行原则
    D: 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考试试卷
  • 6. 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而工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他们是国家最重要的利益所在,是国家财富和力量的源泉。”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引发的事件是(   )
    A: 《权利请愿书》出台
    B: 《权利法案》颁布
    C: 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D: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考试试卷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注:被统治者指当时美国诸州);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形成了什么政治体制?近代英国是如何逐步实现对王权的有效控制的?
    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最大的困难”的?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优越性。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安徽省潜山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 8. 据媒体报道,首相约翰逊表示为了完成英国脱欧,将采取多种手段,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而亲欧派议员声称,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届时如约翰逊拒绝下台,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这些情况说明(    )
    A: 首相需顺应民意以维护内阁稳定
    B: 英国政治传统可能出现弹性变化
    C: 欧盟一体化改变了英国内外政策
    D: 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高三历史第一次在线联考试卷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1年10月22日,在朝野的清廷立宪派官员纷纷行动起来,借势逼迫清政府仿照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最终导致了清王朝资政院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第三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第四条则以宪法规定皇位的继承顺序;第八条更限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和各省行政长官。宪法由资政院起草决议;国会拥有宪法修正提案权;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皇帝是陆海空三军统帅,对内需要使用军队时,必须依照国会议决的特别授权进行,此外则无权调遣;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还规定了国会决议预算权等。

        ——摘编自周汶《论英国君主立宪制对清末立宪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资政院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中借鉴英国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海南省新高考2020届高三历史3月线上诊断性测试试卷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直接指挥六部百司,亲裁独断,事实很难办到。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秘书处”,帮助他处理政事。洪武十五年,明太祖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统称殿阁大学士,这也是内阁的雏形。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有封驳权。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摘编自风雨塔拉《明朝官职》

    材料二

    17世纪初,由于枢密院人数众多,英王常在王宫的内室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事务。17世纪后期,外交委员会便有“内阁”之别称,并逐渐代替枢密院,成为实际最高行政机关。它由英王主持,并对英王负责。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时期,内阁改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并开始转向对议会负责。自1718年后英王就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宪政实践中,通过惯例的积累逐步完备并最终形成。

    ——摘编自刘书正《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之比较》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设置内阁制度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内阁发生的主要变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内阁在政治地位上的区别。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