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时期,“国”为诸侯的封地,至春秋战国时代则为各争霸国,自秦统一六国,“国”即为王朝国家,直至清王朝灭亡。就“天下”而言,周时,天子之治域谓“天下”;至于秦汉一统,“天下”意味着凡朝政所及,无所不包。随着中国统治实体的扩大和国家政治影响范围的扩展,“天下”所涵盖的范国也在不断扩展。就地理概念而言,如果将各王朝直接或间接统辖的区域理解为古典的中国,那么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诸如朝贡国、藩属国、西汉丝绸之路所及之地、佛教的发源地等虽不属王朝所辖区域,却构成“天下”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传统的“国”得到了扩展,对“天下”的认知和界定也得到进一步拓展。

    ——摘编自刘凤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

    材料二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严复认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孙中山在 1905年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在1912年《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章太炎在1907年发表的《中华民国解》一文中表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华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摘编自陈茁《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精英的国家观念转型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国”与“天下”观念的演变,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根据材料,指出自明末清初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下”“国”“民族”“中华”等被赋予的新的内涵,分析这些观念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年高考历史三诊试卷
  • 2. 一位学者写道:武王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园,维持了约莫七百年。”维持这个“封建帝国”的前提因素是(   )
    A: 王位世装
    B: 分封制度
    C: 礼乐制度
    D: 小农经济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西省吉安市2019年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 3. 《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 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 神权与王权结合
    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江苏省四校联考(姜堰中学、溧阳中学、前中、淮阴中学)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
  • 4. 命,主要用于“册命”,即授予诸侯、卿大夫、士等一定职衔的文书。下表所示内容是根据《周礼·春官·典命》中的记述而整理的。这反映了西周(    )

    九命

    其国家、宫室、车骑、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侯、伯

    七命

    其国家、宫室、车骑、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

    子、男

    五命

    其国家、宫室、车骑、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A: 天子对地方的管理规范
    B: 分封诸侯的仪式很正规
    C: 任命官吏的程序较严密
    D: 贵族内部尊卑等级分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考历史适应训练试卷
  • 5. 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通常以纹、谐音以及文字来表示。如图7,利用“猴”同“侯”同音,“枫”同“封”同音,以示寓意。“封侯挂印”反映了(    )

    A: 中国人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特点
    B: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
    C: 追求身居髙位,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
    D: 中国古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吉林省白城市第四中学2019年高考历史适应训练试卷
  • 6. 历史学家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指出:“在周公封国的时代,不是后世所谓的‘封建’,而是指古代如罗马式的殖民。鲁、卫、齐、晋的公族带上了联盟的氏族,到征服了的旧部落土地上。”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罗马式的殖民”指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B: “鲁、卫、齐、晋的公族”均为姬姓贵族
    C: “联盟的氏族”不包括功臣和旧贵族
    D: “征服了的旧部落土地”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浙江省慈溪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三模试卷
  • 7.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活动(   )
    A: 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
    B: 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
    C: 表明政治结构发生改变
    D: 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 8. 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
    A: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难度: 简单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 9. 材料:著名甲骨学家董作宾将甲骨卜辞分为新旧两派,新派的起始之人即为祖甲。他说:“新派者,自祖甲始之,在卜辞中,充分表现其革新之精神。如历制之改进,祀典之修订,卜事及文字之厘定,皆其大端……祖庚既殁,祖甲新立,遂毅然实行其革新礼制之计划,此卜辞中足以为之证明者也。”祖甲的改革并不是在即位后就立刻进行的,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才逐步开展起来的。其中,两项历法改革的实施时间也有不同,废除“十三月”置闰制废在前,改用“正月”之名在后。祀典改革则是在两项历法改革之间开始进行的。这些时间先后实际上反映了祖甲改革各项举措具有内在承续关系。祖甲改革以废弃“十三月”置闰为开端,使得每年固定为十二个月,之后又对过去较为随意的祭祀行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缜密的周祭制度。

    ——摘编自莫伯峰《殷商祖甲时代历法改革的时机》

    根据材料概括祖甲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祖甲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菏泽市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

    ——摘自黄庭坚家族《黄氏家规》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摘自《朱子家训》

    睦宗族,和乡邻。禁凌暴,守法纪。戒争讼,莫为非。宣圣谕,敦族义。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节选自《中国古代家规族约》

    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认为“中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皆是也。”李鸿章在《谕玉侄》中说“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大地交通,国家种族之竞争愈烈,故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左宗棠教育子女“读书只要明理,不必坚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

    ——摘编自陈延斌《洋务派家训初探》

    请回答: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家规、家训”有何积极作用?
    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对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结合时代背景作简要评析。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山东省烟台市、菏泽市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