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必修1 政治史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从以上材料可以知中书和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    )

    A: 正确决策
    B: 限制皇权
    C: 分权制衡
    D: 推翻旧制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2. 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    )

    A: 君主的权力被削弱
    B: 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 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D: 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3. 史学家钱穆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治一乱云云,那只是中国人老话。如今世界进步了,像现代西方英、法等国,他们的治了不再乱,合了不再分的了,哪里像《三国演义》上所说。”该材料表明钱穆先生(    )

    A: 认为各国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应有区别
    B: 接受新史学的观念,认可西方现代文明
    C: 接受历史进化学说,反对中国传统史观
    D: 批评《三国演义》,反对对历史的戏说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贵州省3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2016届广东省中山市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 5.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知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的举措是(    )

    A: 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郡县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6.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1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4月统一测试文综历史
  • 7. 2016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

        海昏侯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其墓主人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公元前87年,其父刘髆去世,年仅五岁的刘贺承嗣了“昌邑王”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在大将军霍光(汉武帝时期曾任侍中,侍奉汉武帝左右)的操纵下,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公元前63年,刘贺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章,建海昏国(今江西南昌)。海昏侯不干预朝政,无军权,仅享有物质特权。公元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

        已经出土的文物有: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实用高等级马车5辆,错金银装饰的精美铜车马器3000余件;一组绘有孔子生平的文字以及孔子画像的漆器屏风,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上述材料能够佐证西汉时期的哪些史实?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5月综合练习(二)文综历史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棘毫政绩可纪”。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但是通现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对武则天评价的阶段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因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安徽省皖北协作区高三年级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 9. 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其)是对秦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反动,是先秦贵族政治残余的回光反照。”该制度是(    )

    A: 元朝行省制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汉代郡国并行制
    D: 周朝分封制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安徽省庐江县六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教师用卷)
  • 1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武则天上台之后,废止了“不叙武氏本望”的《氏族志》,强行推行以后族为第一等、五品官皆入士流的《姓氏录》。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每年科举取士的人数比贞观年间扩大一倍。她还编写了《兆人本业》,颁行各地指导生产,要求刺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以“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武则天在位期间,还一举收复了“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

    ——摘编自胡戟《正史中的武则天》

    材料二:朱熹在《通鉴纲目》中说:“(武则天)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李贽却认为:“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此固不能逃于万世之公鉴矣。”

    ——摘编自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的历史功绩。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和李贽对武则天评价不同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2016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