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组卷中心

卷参设置

分数:0分     题数:19

试卷信息

试卷总分:0
按题型查看
一.单选题(共14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一.综合题(共5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 温馨提示:
  • 1、拖拽试题题号即可调整试题顺序;
第Ⅰ卷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  分 
   
一.单选题(共14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下列用于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水的pH变小:H2O⇌H++OH- ΔH>0
    B: 用明矾[KAl(SO4)2·12H2O]作净水剂:Al3++3H2O⇌Al(OH)3 +3H+
    C: 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Mg(OH)2(s)⇌Mg2+(aq) +2OH-(aq)
    D:
  • 1.下列曲线表示卤族元素或其单质性质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 1.下列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
    A: 图片_x0020_100001

    风力发电机

    B: 图片_x0020_100002

    天然气烧水

    C: 图片_x0020_100003

    硅太阳能电池

    D: 图片_x0020_100004
    电解熔融氯化钠
  • 1.锌铜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锌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B: 盐桥的作用是传导电子
    C: 铜电极上发生的反应Cu2++2e-=Cu
    D: 该装置实现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进行
  • 1.研究小组将混合均匀的新制铁粉和碳粉置于锥形瓶底部,塞上瓶塞(如图1)。从胶头滴管中滴入醋酸溶液,容器中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0-t1时压强增大的原因不一定是铁发生了析氢腐蚀
    B: 铁粉发生反应:Fe-3e-=Fe3+
    C: 碳粉上发生了还原反应
    D: t2时,容器中压强明显小于起始压强,原因是铁发生了吸氧腐蚀
  • 1.CuCl2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u(H2O)4]2+(蓝色)+4Cl- [CuCl4]2-(黄色)+4H2O  △H>0

    下列可使黄绿色的CuCl2溶液变成蓝色的方法是(    )

    A: 升温
    B: 加NaCl(s)
    C: 加压
    D: 加AgNO3溶液
  • 1.工业上可通过甲醇羰基化法制取甲酸甲酯(HCOOCH3):CH3OH(g)+ CO(g)=HCOOCH3(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投入等物质的量CH3OH和CO,测得相同时间内CO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增大压强甲醇转化率增大
    B: b点反应速率υ = υ
    C: 平衡常数K(75)>K(85) , 反应速率υb<υd
    D: 生产时反应温度控制在80~85℃为宜
  • 1.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Ca2+的结构示意图:
    B: 基态碳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C: 水的电子式: H+ H+
    D: 基态铬原子(24Cr)的价层电子排布式:3d54s1
  • 1.工业上处理含CO、SO2烟道气的一种方法是将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S和CO2。已知: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S(s)+O2(g)=SO2(g)  ΔH=-296 kJ/mol;则该条件下2CO(g)+SO2(g)=S(s)+2CO2(g)的ΔH等于(    )
    A: - 270 kJ/mol
    B: +26 kJ/mol
    C: -582 kJ/mol
    D: +270 kJ/mol
  • 1.已知反应:3M(g)+N(g)⇌P(s)+4Q(g)ΔH<0。图中a、b曲线表示在密闭容器中不同条件下,M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使曲线b变为曲线a,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增大压强
    B: 增加N的浓度
    C: 加少量固体P
    D: 升高温度
  • 1.若反应:2NO(g)+2CO(g) N2(g)+2CO2(g) ΔH=-373.4kJ·mol-1(汽车尾气净化反应之一)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及时分离出 CO2 , 使 Q 减小,Q , 因此平衡正向移动
    B: 及时分离出 N2 , 使 Q 减小,Q<K , 因此平衡正向移动
    C: 降低温度,使 Q 减小,Q<K , 因此平衡正向移动
    D: 加入催化剂可增大反应速率,从而增大一段时间内的反应物转化率
  • 1.将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与醋酸分别与足量的镁条反应,测得密闭容器中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开始前c(H+):盐酸>醋酸
    B: 反应过程中盐酸中c(H+)下降更快
    C: 曲线②表示盐酸与镁条反应
    D: 反应结束时两容器内n(H2)相等
  • 1.室温下,有 ①Na2CO3溶液  ②CH3COONa溶液  ③NaOH溶液各25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3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 ③>①>②
    B: 若将3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③
    C: 若分别加入25mL0.1mol·L-1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
    D: 若3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
  • 1.向水中加入下列溶质,能促进水电离的是(   )
    A: H2SO4
    B: NaOH
    C: NaCl
    D: NH4Cl
 评卷人   得  分 
   
一.综合题(共5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硼氢化钠(NaBH4)是一种储氢密度较高、价格低廉、兼具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固态储氢材料。
    基态B原子中电子占据最高能级的符号是,占据该能级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为形。基态B原子中,核外存在对自旋相反的电子。
    在周期表中,与B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邻族元素是
    将物质的量之比为3∶1的NaBH4固体和ScF3固体混合研磨,得到的复合储氢体系可以显著降低放氢温度。基态21Sc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
  • 1.          
    (一)某小组同学用下列试剂研究将AgCl转化为AgI。(已知:Ksp(AgCl)=1.8×10-10 , Ksp(AgI)=8.5×10-17)

    实验操作(试剂:0.1 mol/L NaCl溶液,0.1 mol/L AgNO3溶液,0.1 mol/L KI溶液):向盛有2 mL 0.1 mol/L NaCl溶液的试管中(将操作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及讨论:

    ①该沉淀转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由上述沉淀转化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可推导:K (列式即可,不必计算结果)。

    (二)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实现AgNO3溶液和KI溶液间的反应(a、b均为石墨)。

    图片_x0020_100023

    当K闭合后,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b极附近溶液变蓝。

    ①b极发生的是(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②a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

    事实证明:AgNO3溶液与KI的溶液混合只能得到AgI沉淀,对比(4)中反应,从反应原理的角度解释产生该事实的可能原因:
  • 1.高铁酸盐在能源、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资料:高铁酸钾(K2FeO4)固体呈紫色,能溶于水,微溶于浓KOH溶液。K2FeO4在碱性溶液中性质稳定。

    研究人员用Ni、Fe作电极电解浓KOH溶液制备K2FeO4 , 装置示意图如图。

    图片_x0020_1464063325

    ①Ni电极作(填“阴”或“阳”)极。

    ②Fe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③循环使用的物质是(填化学式)溶液。

    ④向阳极流出液中加入饱和KOH溶液,析出紫色固体。试从平衡的角度解释析出固体的原因:

    K2FeO4可用于处理废水中的NaCN。用如下方法测定处理后的废水中NaCN的含量(废水中不含干扰测定的物质)。

    资料:Ag+ +2CN- =Ag(CN) Ag+ + I-=AgI↓(黄色)CN-优先于I-与Ag+反应。

    取a mL处理后的废水于锥形瓶中,滴加几滴KI溶液作指示剂,再用cmol/LAgNO3溶液滴定,消耗AgNO3溶液的体积为V mL。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是,经处理后的废水中NaCN的含量为g/L。(已知:NaCN的摩尔质量:49 g/mol)

  • 1.工业上常用天然气作为制备CH3OH的原料。已知:

      △H=-321.5 kJ/ mol

    H=+250. 3 kJ/mol

    H=-90.0 kJ/mol

    CH4(g)与O2(g)化合生成CH3OH(g)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利用③的原理,向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与2mol H2 , 在不同压强下合成甲醇。CO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p)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片_x0020_1776744690

    ①压强p1p2(填“<”或“>”)。

    ②根据图中a点的数据(此时容器体积为V L),将下表中空格处填写完整。

    c(CO)

    c(H2)

    c(CH3OH)

    起始时

     

     

    0

    转化

    平衡时

    ③若反应刚好至a点时,所需时间为t min,则t min内用H2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v(H2)=

    ④b点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1.84消毒液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主要成份是NaCl和NaClO。

    资料: HClO的电离常数为Ka=4.7×10-8;H2CO3的电离常数为Ka1=4.3×10-7Ka2=5.6×10-11;HClO的氧化性和杀菌消毒效果强于ClO-

    84消毒液溶液呈(填“酸性”或“碱性”)。
    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都是重要的消毒剂。某实验小组同学围绕“84消毒液能否与医用酒精混合使用”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别取40 mL 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混合均匀,并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溶液温度由20℃升高至23℃,并产生大量气泡,略有刺激性气味,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分别取40 mL医用酒精和蒸馏水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至23℃

    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分别取(   )mL 84消毒液和蒸馏水混合均匀,水浴加热至23℃

    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略有刺激性气味

    ①实验Ⅲ中应分别取mL 84消毒液和蒸馏水混合均匀。

    ②由实验现象推断,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填“能”或“不能”)混合使用。

    84消毒液可由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制得。为了防止消毒液在存储过程中失效,通常要在84消毒液中残余一定量的NaOH,请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NaOH的作用:
    待消杀物品喷洒上84消毒液后,露置于空气中10~30分钟可增强消毒效果,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请结合电离平衡常数解释消毒效果增强的原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