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消费
出口
投资
军事
1770年
77
13
7
3
1841年
68
16
14
2
时间
成立农会的县(个)
参加农会的农民(万人)
1925年5月
22
21
1926年5月
61
62
1926年8月
(缺)
80多
项目
关键词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工业计划每年速长15.5%;集中力量建设156个项目;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
(1958—19562年)
重点抓粮食、钢铁等生产建设;完成工业化,将15年的超英赶美战略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至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三五”计划
(1966—1970年)
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四五”计划
(1971—1975年)
狠抓战备,建设大三线,后调整为建设内地战略后;以农业为基础
材料一:中世纪的英国货币铸造体制以英王的高度控制和高标准货币而著称。由于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存在的分散性和货币铸造的混乱以及欧洲大陆货币制度变革的冲击,英王亨利二世对货币铸造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主要包括废除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固定货币设计样式;重组铸币厂,替换全体铸币师;设立皇家货币兑换所,直接征收铸币税。这次改革改善了货币流通,加强了英王时铸币权的控制,新的具有现代契约性的货币制度开始出现。
——摘编自崔洪健《英王亨利二世时期货币铸造体制变革探微》
材料二:元末统治者“开河变钞”,物价飞涨,成为社会动乱的寻火索,纸钞一度退出流通领域,商民皆使用铜钱。明初朱元璋进行了币制改革,重新确立了一套以纸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背景下,纸妙为明朝政府解决统一与建设的费用问题开辟了一条捷径,政府支出用钞主要集中在军费、赏赐、俸禄、工匠费用、赈济灾民等方面。纸钞发行的二十年间大幅贬值,到弘治年间,已是“宝钞,今惟官府行之……民间得之,置之无用”,正统以后纸钞逐渐废弃。
——摘编自李曰强《明初币制改革初探——兼论大明宝钞在明初的积极意义》
材料:任鸿隽(1886—1961)领导的科学救国运动影响深远。早年,他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留学期间,任鸿隽深感东西方社会差距,认为中国最缺乏科学,他与留学生杨杏佛等于1915年1月共同创办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技杂志《科学》。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主持编务,还写了许多文章,让读者了解科学的意义,对科学产生兴趣,反对急功近利。后为谋求科学发达,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任鸿隽为社长。1920年,任鸿隽到北大担任教授,后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主持人。他将每年上百万经费用在资助科学人才和添置科学设备方面。从民国十七年到二十三年,享受中基会科研补助金的学者高达283人,分布在天文、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考古等各个领城,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此外,中基会向北平图书馆、生物调查所拨出专款,成立了编译委员会翻译科学文化书籍,并向许多中学减价提供仪器和标本。
——摘编自智效民《任鸿隽与近代科学传播》
材料: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考制度以知识立意为选拔标准。1985年,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友展纲要》颁布,提出中小学教育应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2000年,教育部实施综合改革,实行“3+X”高考改革试点,同时颁发《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工作办法》,制定具体的保送标准,缩减保送生名额,改革考试时间,试行分省命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高考改革的三大任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高考不再文理分科,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等措施,吹响了深化高考制度改号角。
——摘编自宗钰、邹放鸣《现代化发展与适应性变革: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历史轨迹、现实审思、未来展望》
材料:“一国家一民族之进化,必有与他国家他民族所同经之阶级、同具之心理,亦必有特殊于他民族他国家。或他民族他国家虽具有此性质,而不如其发展之大且久者,故论中国文化须着眼于此,否则吾之所有,亦无异于人。”
“德治与法治为中西不同之宗主。其原则本于民族心理,加以哲人先识之提倡,演迤累进,奕世赓续,久之虽如人之面目,虽同一官位而精神迥异,不可强合。苟欲尽弃所习,一取于人,必致如邯郸学步……”
“今之世界交通、国际联络、物质发达,愈于古昔矣,而人类享受之幸福,与其所造之罪恶、所受之痛苦,乃正相等。故谓今日文明、昔日野蛮,文明人快乐、野蛮人苦恼者,皆是呓说。野蛮之时代有最文明之精神,文明时代有最野蛮之举动,而人类之苦乐,亦复互有消长,不可以一概论。”“然阴阳消长相为对等,人居其间,不能无所适莫,则执中之道出焉。”
——据柳诒徽《中国文化史》(1919年)等整理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