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组卷中心

卷参设置

分数:0分     题数:16

试卷信息

试卷总分:0
按题型查看
一.单选题(共11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一.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一.材料分析题(共2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 温馨提示:
  • 1、拖拽试题题号即可调整试题顺序;
第Ⅰ卷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  分 
   
一.单选题(共11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梭伦规定:除军事职务外,其他的职位通过抽签给予。但又规定:只能从自荐的人们中进行挑选;中选的人还将接受评判官的审查;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对不合资格的候选人提出指控。这说明当时雅典(   )
    A: 限制了公民民主参政权利
    B: 意识到抽签选举存在弊端
    C: 保证了职务面前人人平等
    D: 努力提高公民的参政素质
  • 1.苏格拉底指出:一个人胜过别人的地方,并不在于声音婉转或身材魁梧,而在于有雄心壮志,建立丰功伟绩的最大刺激。同时,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放弃公民的义务,拒绝参加竞赛,畏缩不前成懦夫是很不恰当的。苏格拉底的主张,旨在(   )
    A: 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
    B: 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认为参政是公民特权
    D: 呼吁法律保障民众自由
  • 1.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宗法制度是维系同姓的纽带的话,那么同姓不婚制则是其补充,大宗百世不迁,同姓百世不婚,这是维系周代举国上下紧密团结的两条纽带,不可或缺。”这表明,同姓不婚制的实行(   )
    A: 促进了宗法制的形成
    B: 扩大了周朝统治基础
    C: 消弭了大宗小宗矛盾
    D: 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 1.“五福”最初出自上古记言散文《尚书·周书·洪范》,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即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然而《韩非子·解老》却称:“全寿富贵之谓福。”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出当时(   )
    A: 小农生活条件的改善
    B: 贵族政治体制被破坏
    C: 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
    D: 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
  • 1.某学者在评唐朝前期设立的政事堂时指出:“当时以皇帝诏敕形式颁布的政府诏令,既需要皇帝画敕,又必须有中书、门下两省的认可,并加以政事堂盖印,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   )
    A: 政事堂是独立于皇权的行政决策机构
    B: 政事堂具有民主政治的特征
    C: 唐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 皇权和相权都受到了限制
  • 1.唐代户部尚书入仕途径及相应人数统计,如下表所示,这反映出唐代(   )

    户部尚书

    功臣

    荫官

    举荐

    科举

    皇亲

    从军

    不可考

    前期

    44

    8

    5

    1

    16

    1

    13

    中期

    27

    2

    4

    3

    12

    2

    4

    后期

    61

    5

    4

    48

    4

    A: 官员监察管理松散疏忽
    B: 三省六部制度走向成熟
    C: 察举制度仍有重要地位
    D: 官员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 1.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时期玄学(   )
    A: 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C: 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 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 1.如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

    地区

    时间

    人口变化

    江苏省

    1931----1936

    +23.95%

    江西省

    -91.76%

    宁夏省

    +22.23%

    该表反映了(   )

    A: 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调
    B: 天灾抑制人口自然增长
    C: 政治形势影响人口变化
    D: 受列强侵略的程度不同
  •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社会进行新的、有效的动员和整合,在乡村体现为党的基层组织对社会的动员和整合,抑制不良社会势力对基层群众自治和利益的侵蚀。这说明新时期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   )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培育基层社会组织
    C: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整合乡村政治资源
  • 1.由于新泽西拒绝同其它州一样对英国商品和商船征收歧视性关税和吨位税,1787年纽约州关税法规定:从新泽西进入纽约州的外国商品必须缴纳高于进人该州的美国商品应缴的关税(高出4倍以上)。这一法规(   )
    A: 确立了全国统一市场的法律基础
    B: 克服了国家经济殖民地化的倾向
    C: 贯彻了独特的早期重商主义原则
    D: 损害了美国国家内部的经济循环
  • 1.如表是二战后三次柏林危机的基本概况,从中可以折射出(   )

    第一次

    1948年,苏联全面切断西方占领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只保留三条空中走廊。美国纽织空运,同时实行反封锁。危机延续近一年,苏联才撤销封锁。

    第二次

    1958年,苏联发出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的最后通牒,英美法拒绝,并宣称将诉诸武力。在美国同意召开新一轮首脑会议协商后,苏联撤销通牒。

    第三次

    1961年,苏联再次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遭到肯尼迪拒绝后,苏联和东德筑起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间的边境。西方国家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柏林墙。

    ①美苏在争夺中始终保持克制              ②德国分裂主要源于其内部意识形态分歧

    ③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阻碍                ④英法两国的利益与美国始终保持一致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评卷人   得  分 
   
一.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之中,造纸术发明的时代最早,并且《后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由此后人多认为造纸术是在东汉开始发明的。然而,20 世纪 70、80 年代在新疆、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都发现了西汉植物纤维纸片。特别是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片,上面有黑色线条,一些学者学认为它是一张西汉地图的残片。这样,关于东汉造纸就有了新的看法,一般认为东汉时是有人科改进了造纸术,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原料领域,使得纸的产量、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因此被誉为网“造纸技术史上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纸与造纸术的流传,大大改善了文化传播的条件,尤其是推动了西方文明的进步。西方学者评价说:“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受纸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据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整理

    材料二  核武器和导弹试验成功,这两件大事都发生在(20 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当时那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几乎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事情。它是许多优秀的科学家、技术人员、职工和解放军战士怀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在中央强有力领导下完成的。二十四年后,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纲》(下册)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东汉出现的“造纸技术史上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并用一句话说明天水放马滩等地发现残纸文书的学术价值。
    根据材料二,指出二十四年后邓小平在科技方面提出的重要论断,并分析这一重要论断提出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 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 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 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 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 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英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糠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晚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摘编于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根据材料,以英国为例,指出其“传统社会内部自发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一中的“古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据材料二,概括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评卷人   得  分 
   
一.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首先必须扫除战略思维上的障碍。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角逐有什么变化?

    政治战:当今强权国家已将政治战作为攻击其他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残酷性仅次于军事手段。

    经济战:经济不仅是一切军事、政治斗争的原动力,而且已经成为兵不血刃地攫取战略利益的直接手段。

    文化战:自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强势文化传播主要以价值观征服、战略传媒欺骗、战略文化渗透、战略舆论攻击、战略心理攻击为手段,影响甚至部分改变其他国家的文化体系。

    外交战:在国际斗争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取决于该国运用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当今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博弈中,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摘编自孟宪生《审视全球化时代国家角逐之变》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1.三角贸易是指一个牵扯到三个区域或港口的贸易名词。它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世界市场的扩展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以下三幅图反映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新航路开辟初期、新航路开辟后15~16世纪、19世纪前中期)的三角贸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三角贸易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