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组卷中心

卷参设置

分数:0分     题数:53

试卷信息

试卷总分:0
按题型查看
一.单选题(共53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 温馨提示:
  • 1、拖拽试题题号即可调整试题顺序;
第Ⅰ卷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  分 
   
一.单选题(共53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比较雅典民主制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与联系,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
    A: 前者是直接民主,后者是间接民主     
    B: 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政治提供了思想渊源 
    C: 两者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     
    D: 后者民主比前者要广泛和完善
  • 1.1932年以后,美国文官政治出现了文官队伍壮大化、文官社会地位提高、文官知识化和专业化等趋势。这一变化缘于(    )
    A: 解决大众就业问题的需要     
    B: 三权分立体制的异化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新兴科技革命的推动
  • 1.下列关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议会和平斗争建立 
    B: 部分实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C: 都最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只能以暴力革命的形式确立
  • 1.近代以来,英、法、美、德等国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一现象与古希腊的政治状况相比,它反映了(    )
    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先进性     
    B: 近代以来国家、社会事务的复杂化     
    C: 政治文明的继承性和多样性 
    D: 资产阶级文明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
  • 1.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
    A: 推动了立宪政体的发展完善 
    B: 限制了责任内阁的权力 
    C: 利于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 
    D: 有效遏制了腐败的产生
  • 1.在1832年改革以前,英国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在旧贵族的操纵下,选举中出现了特权人物指派选举人,或者恫吓、贿赂选举等极少数事件。这说明英国当时的选举制度(    )
    A: 封建势力占据主导
    B: 民主因素没有体现 
    C: 腐败现象非常普遍
    D: 违背社会发展要求
  • 1.下列事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A: 资本主义的诞生
    B: 资本主义的扩展     
    C: 资本主义的危机
    D: 资本主义的终结
  • 1.20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提交给议会的议案很难被修正或否决,尤其是1909年的法令授权那些从政府领取高薪的下院议长可以自行挑选议案交付审议或搁置,这就使政府议案通过率高达99%。为此,反对党称议会为“内阁专用议事厅”。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行政权力得到明显增强
    B: 立法权逐渐转移到内阁 
    C: 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改变
    D: 专制主义色彩依然浓厚
  • 1.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B: 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     
    C: 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D: 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巨大的历史退步
  • 1.有学者指出,近代英国宪政体制规定议会在所有的事项中具有最高权威的地位,特别在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成为惯例之后,英国政府的行政分支成为议会意志的实际执行者。此规定(    )
    A: 实现了分权制衡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消弭了政党分歧
    D: 削弱了内阁权力
  • 1.18世纪以来,弹劾曾是英国议会掌握的重要监督方式。凡内阁阁员、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或议员职务上或非职务上的非法行为,均可构成议会的弹劾案。从1864年起,议会以不信任投票程序代替了这种较为繁琐的监督形式。这一转变(    )
    A: 提升了议会监督内阁的实效性     
    B: 反映了国王游离于政权之间的象征性 
    C: 体现了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D: 凸显了议会与内阁之间的相互制衡性
  • 1.哈利法克斯是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他在激烈的党争中因态度超脱,不参与任何政党而被称为“骑墙者”,并以此为傲。他宣称:“国王可以在两党之间游刃有余,而两党终归要合二为一,共同效忠国王。”这表明英国(    )
    A: 政党政治尚未完善
    B: 内阁集体负责尚未形成 
    C: 两党制度形同虚设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 1.1720年,英国政府支持的某公司股价半年内跌10倍,很多人血本无归。下院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妥善处理了这一事件,任财政大臣并主持内阁会议。此后,辉格党长期把持英国政坛。这一事件表明(    )
    A: 议会下院掌控了政府实权     
    B: 政府的职能已发生转变 
    C: 内阁专横的局面正在形成     
    D: 政党政治逐步走向完善
  • 1.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
    A: 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B: 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C: 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D: 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
  • 1.英国内阁的去留完全操于议会之手,政府的决策、政策的执行、国家的管理被置于议会的严密监督之下,“只要权力不掌握在人民可以接受的人手中,或者一些派系在人民不信任的宫廷中起主导作用,(议会)就拒绝支持政府”。这反映出(    )
    A: 内阁丧失权力中心地位 
    B: 议会至上的民主政治原则     
    C: 君主立宪制度遭到破坏 
    D: 议会的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 1.在英王爱德华斡旋下,英国通过1911年议会法,该法规定:财政法案为“一件公共关系法案”,每一个财政法案在经过下院议长认证后,上院不得加以修正或否决,一俟英王批准立即成为法律。其他一般法案,上院只能否决两次,若下院连续三次通过,并经英王批准,即可成为法律。这表明英国(    )
    A: 体现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 
    B: 议会政治受到了严重挑战     
    C: 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谋求平衡 
    D: 国王的政治权力日趋扩大
  • 1.1841年,保守党领袖皮尔在缺少王室支持的情况下单靠竞选胜利组阁,他要求女王解散宫廷中的辉格党,女王被迫遵从。这表明,英国(    )
    A: 责任内阁制开始确立     
    B: 君主逐渐成为象征性虚君     
    C: 政党政治开始形成 
    D: 议会趁女王软弱夺取权力
  • 1.1783年,英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议会下院多数议员反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血气方刚的小皮特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小皮特首相的上述行为实际上(    )
    A: 破坏了《权利法案》
    B: 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C: 践行三权分立学说
    D: 使议会失去监督权
  • 1.1783年,英国首相小庇特组建新一届内阁,议会多次反对该内阁提案,并上书国王要求改组政府,但小庇特政府没有集体辞职,却请求国王解散议会。1784年3月,议会被解散。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责任内阁制度渐趋完善
    B: 议会对内阁的约束丧失 
    C: 内阁成为国家权力核心
    D: 首相掌控英国实际大权
  • 1.西方国家的文官一般特指在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他们既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19世纪中后期,西方首先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
  • 1.美国学者内森•加德尔斯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屈服于“即时新闻”和“一人一票”的“短期暴政”,民主受制于单纯选票竞争。据此,他认为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    )
    A: 缺乏持续稳定的政治能力     
    B: 必将导致民粹主义的泛滥     
    C: 保障了民众选举自由权利     
    D: 必将被社会主义民主取代
  • 1.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岁月》中说:“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差错和最高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这主要得益于(    )
    A: 责任内阁制
    B: 君主立宪制
    C: 文官考试制
    D: 文官常任制
  • 1.在近代,欧洲一个国家确立了“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这种政体下居于国家权力中心的是(    )
    A: 议会
    B: 皇帝
    C: 内阁
    D: 总统
  • 1.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其共同特点是(    )

    ①考试录用

    ②政治中立

    ③与执政党共进退

    ④终身常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英王乔治三世自1760年继位以来,就利用王室恩惠与官职授予权,不断扩大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他通过“国王之友”内阁逐步建立起个人专制统治,在1770年诺斯任首相期间达到顶峰,由此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发展走势。这反映当时英国(    )
    A: 责任内阁制度亟待完善 
    B: 国王与内阁之间斗争激烈     
    C: 议会主权原则遭到破坏 
    D: 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
  • 1.1923年,民国总统选举,直系军阀曹锟以5000元一张选票到处收买议员,又以40万元高价收买国会议长,共用去贿赂款1350余万元,最后贿选当上大总统。这一现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B: 国民党政治渐趋腐败     
    C: 新文化运动缺乏影响
    D: 代议制民主流于形式
  • 1.1694年,威廉三世任用支持其对外战争政策的“辉格党”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内阁”,开启了英国党派“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开端”。而到了1700年,英国“一党内阁”又变成了两党混合内阁;1710年安妮女王又罢免了不愿停战的“辉格党”人,任命“托利党”人组成一党内阁。这些现象(    )
    A: 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标志着英国现代政党的诞生 
    C: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框架     
    D: 利于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 1.“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的这一观点,旨在对资产阶级革命(    )
    A: 质疑
    B: 肯定
    C: 批评
    D: 反对
  • 1.枢密院原来是英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构,但是“光荣革命”后,枢密院的权力不断下降,早已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荣誉机构。但英国人并没有废除它,英国内阁的重要文件都要以枢密院的名义发出。这表明当时英国(    )
    A: 国王仍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B: 政治变革尊重了历史传统     
    C: 国家治理效率相对低下 
    D: 内阁借助枢密院扩张权力
  • 1.1867年,英国在议会改革之后建立起一个常规:大臣必须是两院中的人,首相则必须来自下院。迪斯雷利首相也说“全部国家权力都集中于下院”。这反映出(    )
    A: 英国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B: 议会下院完全掌握立法权     
    C: 议会对政府的影响力增强     
    D: 英国贵族政治传统被根除
  • 1.西方代议制民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代议制民主的本质是不信赖民众而实行的精英政治,因此代议制民主容易被政客党派和金钱所操纵,且代议制民主为了追求妥协和反对暴政而导致效率低下。材料说明(    )
    A: 应当客观地认识代议制民主的作用     
    B: 代议制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的局限     
    C: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经济发展的产物     
    D: 西方代议制民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
  • 1.1841年皮尔未经国王同意,仅靠保守党选举胜利而成为英国首相,他因此被誉为英国“第一位新型的政治领袖”。可以说,“责任制内阁”第一次从国王手里“逃出生天”。这说明(    )
    A: 英国代议制逐渐发展完善     
    B: 内阁成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C: 有限王权的传统影响深远     
    D: 英国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 1.2019年7月24日,保守党的鲍里斯•约翰逊正式接任特蕾莎•梅,成为英国新一任首相。按照英国责任内阁制可知,鲍里斯•约翰逊(    )
    A: 应该是保守党领袖
    B: 有权提名议会成员 
    C: 不必要对国王负责
    D: 掌握国家司法大权
  • 1.从1832年到1867年,英国有10届内阁因下院的不信任而倒台。1867年议会改革之后逐渐形成一个惯例:大臣必须是两院中的人,首相则必须来自下院。这主要反映了(    )
    A: 政党政治的成熟
    B: 国家权力的转移     
    C: 文官制度的优势
    D: 责任内阁的形成
  • 1.英国下议院议长昂斯劳(1691﹣1768)曾批评内阁大臣:“为什么一个人只是在一个或两个会议上,而不是在一切会议上都让自己的良心支配着他自己;为什么他可以被容许在内阁中而非在国会中与其他同僚意见不同。”这反映了英国内阁(    )
    A: 与议会矛盾较大
    B: 缺乏一个领导核心 
    C: 集体负责的原则
    D: 成员之间互相猜疑
  • 1.17﹣18世纪,英、美、法等国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创造了条件。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殖民统治的限制和剥削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启蒙思想的不断传播
    D: 新贵族力量的日益强大
  • 1.如表是英、德两国法律文件的内容节编。由此可知,两国(    )

    1689年

    英国《权利法案》

    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

    1871年

    德意志帝国宪法

    帝国议会的任何法案都必须经过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帝国议会无权选举首相,也无权推翻由首相组织的政府或者决定政府的组成和去留。

    A: 君主掌握了立法权
    B: 实现了权力有效制衡     
    C: 确立了代议制政体
    D: 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
  • 1.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段材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B: 君主专制权力得以复辟 
    C: 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D: 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 1.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和年金的官吏、各部部长及公务员,均不得担任议会下议员。1870年6月,英国首相格拉斯顿颁布了文官体制改革的枢密院命令,确立了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的原则,规定在任的文官不得参与任何党派的政治活动,不能介入党派间的政治斗争,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举措的实施(    )
    A: 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B: 阻滞了政党政治的正常发展 
    C: 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 有利于国家政治的有序运行
  • 1.有人评论,18世纪后的英国政治体制是立法与行政统一的体制。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国王不得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     
    B: 国王权力开始受到议会的限制     
    C: 内阁成员既是议员也是政府大臣 
    D: 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 1.下列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西欧重商主义的盛行
    D: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1.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初,掌握着官员任免权的主要是(    )
    A: 国家元首
    B: 工业资产阶级 
    C: 文官委员会
    D: 少数人或集团
  • 1.下列关于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 政府工作效率最高 
    B: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C: 杜绝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     
    D: 保持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
  • 1.有西方学者记述,1714年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后,“王室不干政,议会努力维护人民的自由”“沃尔波尔创建了辉格党政府,而他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执政原则﹣﹣坚持公平正义,从不妄想独立于议会而执政”。这一记述表明当时英国(    )
    A: 君主专制制度被废除
    B: 辉格党成为权力的中心 
    C: 责任内阁制显现雏形
    D: 三权分立体制正式建立
  • 1.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    )
    A: 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B: 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 与中国科举制初衷一致
    D: 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 1.1783年底,英国福克斯﹣﹣诺思内阁失去议会多数支持,国王乔治三世利用这有利时机宣布解散内阁。自1776年罢免罗金厄姆内阁后,乔治三世再也没有不顾宪法惯例随意罢免过任何一位首相。这些都说明英国(    )
    A: 首相不再由国王任命
    B: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C: 内阁制得到一定发展
    D: 议会控制内阁程度减弱
  • 1.1851年,美国众议院的部分议员提出“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1855年,美国国会提出为了使政府雇员“不致因无能而坏事”,雇员在被录用前须通过考试”。这些提议有助于(    )
    A: 行政效能的提高
    B: 国会职责的扩充     
    C: 权力中心的转移
    D: 政党政治的形成
  • 1.2019年11月29日,英国伦敦发生恐袭事件,首相约翰逊针对对手工党之前引入的“保护公众监禁刑罚”,宣称将废除允许罪犯提前假释的条例。这表明约翰逊(    )
    A: 深受两党制度的制约
    B: 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C: 在竭力淡化恐袭事件
    D: 是多数党保守党领袖
  • 1.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多数原则”不仅要求首相和内阁从议会多数党中产生,而且执政党必须依靠它在议会下院中的优势力量去行使权力。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出当时英国政治的特点是(    )
    A: 国王“统而不治”
    B: 三权分立 
    C: 典型的两党制
    D: 议会至上
  • 1.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于是,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这表明英国(    )
    A: 责任内阁制度日益完善
    B: 国王仍旧拥有部分权力 
    C: 君主立宪制度名存实亡
    D: 权力中心存在转移趋向
  • 1.1881年,英国格拉斯顿内阁敦促下院通过《紧急法案》,规定在紧急情况下,首相可以要求议会对他提出的议案无需辩论即行表决;一战期间,议会通过《授权法》,授权内阁可直接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上述现象反映了英国(    )
    A: 内阁权力的逐步扩张
    B: 议会的地位急剧下降     
    C: 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D: 完成向战时体制转变
  • 1.近代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 制定宪法性文献
    B: 实行选举和议会立法     
    C: 创立政党制度
    D: 实行三权分立
  • 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大英帝国达到全盛。但与此同时,英国王室的实权却不断萎缩,到了20世纪,几乎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橡皮图章”,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这一现象反映出,英国(    )
    A: 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B: 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责任内阁制度逐渐形成 
    D: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