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组卷中心

卷参设置

分数:0分     题数:13

试卷信息

试卷总分:0
按题型查看
一.单选题(共9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一.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一.论述题(共1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 温馨提示:
  • 1、拖拽试题题号即可调整试题顺序;
第Ⅰ卷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  分 
   
一.单选题(共9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在古希腊,个人的财产、利益、荣誉等等都是依托城邦来实现的,个人离开了城邦也就丧失了一切。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酃夫。”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 公共价值先于个人价值
    B: 全体居民认同城邦制度
    C: 脱离城邦更易实现自由
    D: 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 1.敦煌出土了很多唐朝时期的蒙书和类书,大都是把儒家倡导的规范道德如忠、孝思想编成了问答式方便记诵的文本,以便携形式填充人们的知识空间,例如《随身宝》、《孔子备问书》、《太公家教》等。这表明(   )
    A: 唐朝统治者注重儿童教育
    B: 道德教化成为社会风俗
    C: 理论与实践实现完美统一
    D: 儒家倡导个人修身养性
  • 1.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7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厢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1.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部分近代工业,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时间

    创办人

    企业名称

    备注

    1861年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军事工业

    1865年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当时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

    1866年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当时清政府最大的造船厂

    1890年

    张之洞

    湖北汉阳枪炮厂

    湖北兵工厂的前身

    A: 以求打破列强对力量的垄断
    B: 求富思想与日俱增
    C: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D: 涉及行业范围广泛
  • 1.读图“近代中国行政区划图(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洪秀全在①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
    B: 张之洞在③创办了铁厂和织布局
    C: 孙中山在②宣告了中华民国成立
    D: 李大钊在④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
  • 1.建国初期,为改变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如图《建政权选好人》登载在内蒙古日报上。该画展现了(   )

    ①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 
    ②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

    ③反映出自治区成立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④展示了一届人大的民主选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1.在“一五”计划时期,全国许多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都来到东北,参加会战,最为典型的就是大庆油田会战。近万名工人和专家从陕北油田来到大庆,为了建成全国最大的油田而艰苦奋斗,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庆精神”。“大庆精神”说明(   )
    A: 东北工业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B: 我国就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C: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体现
    D: 人民群众强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从1865年开始,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了第13、14、15条宪法修正案,在原则上废除了奴隶制度,赋予了黑人成年男子选举权。但在州政府的纵容下,在法律和事实上对黑人选举资格作了各种苛刻的规定,剥夺了多数黑人的选举权。材料反映了美国(   )
    A: 联邦制不利于推动民主建设
    B: 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民权事业滞后于现代化进程
    D: 黑奴制度难以废除
  • 1.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顺利完成,西方媒体报道苏联农业衰退并发生大饥荒。而应邀亲自访问苏联的英国作家萧伯纳认为,苏联粮食供应充足,大饥荒并不存在。造成对同一事实认知对立的主要原因是(   )
    A: 西方媒体刻意制造负面舆论
    B: 亲自访苏的个体不具代表性
    C: 两个阵营意识形态直接对立
    D: 缺乏客观的调查与取证环境
 评卷人   得  分 
   
一.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西域西方

    “西域”“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

    《史记·大宛列传》

    “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

    “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

    《后汉书·西域传》

    “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所载范围包括罗马、印度、波斯等国。

    《大唐西域记》玄奘

    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情况。

    《西洋番国志》(1434年)

    记录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二十国,“西洋”一词狭义包括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

    《泰西水法》徐光启(1612年)

    以“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称“欧罗巴”。

    《西方要纪》南怀仁,清初来华传教士(1669年)

    “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

    “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一曰历法,一曰天文。”

    《海国图志》魏源、其他介绍西方的书籍

    “海国”的地理范围由欧洲扩展到美洲。

    “西学”“西儒”“西医”“西历”等词语出现在书籍里。

    ——据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整理

    解读汉唐、明清时期中国人关于“西域”“西方”观念的变迁。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1948年,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韩振峰《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时期的矛盾变化,自拟具体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欧洲的“黑死病”

    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面对黑死病的肆虐,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黑死病给世界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欧洲乃至世界各国从此非常注意对传染病的防治,国际上通常称其为“第一次卫生革命”。

    ——《世界:一部历史》

    依据图文材料和所学,以“瘟疫与人类发展”的角度进行解读。

 评卷人   得  分 
   
一.论述题(共1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中国近代思想家、实业家——郑观应

    材料一  关于郑观应的去世时间,学术界曾存在争议,以下是专家考证过程中先后搜集到的几则材料。

    1979年左右,郑观应的三子郑润粢回忆说:“我父死时正是我中学毕业那年,即1922年5月下旬,他卧病在上海提蓝桥招商公学宿舍二楼,病时我和我的两位妈妈(五妾、六妾)等六人轮流陪侍,死时我正在他身边”。

    1937年修订的《郑雍陌祖房谱》中记载:“官应(郑观应的本名)公,字正翔,号陶斋……卒于民国十年辛酉五月初七日(1921年6月12日),享寿八十。”1921年上海《申报》上刊登了郑观应亲属发布的两则讣告,6月15日(农历五月初十)的一则为:“……郑公陶斋,于夏历五月初九日寅时寿终,谨择于五月初十日酉时大殓……”7月19日(农历六月十二日)的另一则为:“……陶斋府君,痛于辛酉年夏历五月初九寅时,寿终于上海招商局公学驻校校董公寓……择期扶柩回籍安葬……”

    ——摘编自陈康衡《郑观应生卒年月》

    材料二  郑观应主要人生经历

    1842—1872年

    出生于广东香山三乡镇。应童子试未中,奉父命远游上海,弃学从商,逐步锻炼成为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1873—1883年

    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先后任上海电报局、轮船招商局总办。1877、1878年,与盛宣怀等创办筹赈公所,赈济山西、河南等省灾荒

    1884—1895年

    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积极参与反侵略斗争,如将招商局部分船只拨作军用运送人员军械。1894年,著成《盛世危言》一书,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在我国首次使用“宪法”一词。书中还主张习商战、兴学校,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1895年,光绪帝批示印制该书2000部,分发给各省官员。该书印刷总量达十余万部之多,成为科举士子必读参考书籍。后来,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人曾阅读此书,受其影响

    1896—1905年

    先后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轮船招商局会同办理、吉林矿务公司驻沪总董等职。参与收回粤汉铁路路权的活动,任广州商务总会协理。在上海、广州等地掀起抵制美货的爱国运动中,被选为广州拒约会主席

    辛亥革命后

    鄙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厌恶军阀混战。倾主要精力办教育,并兼招商局公学住校董事、主任,上海商务中学名誉董事等职。最终病逝于上海

    材料三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这种属性是各发达国家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特征可大致概括成为:

    ⑴民主化

    ⑵法制化

    ⑶工业化

    ⑷城市化

    ⑸均富化

    ⑹福利化

    ⑺社会阶层流动化

    ⑻宗教世俗化

    ⑽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等。

    ——杨国枢《现代社会的心理适应》

    依据材料一,对郑观应的去世时间进行考证辨析。
    结合材料二、三,从“郑观应与现代性”关系的角度,对郑观应的人生历程进行阐释。要求:从材料三关于现代性特征的概括中,任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