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组卷中心

卷参设置

分数:0分     题数:16

试卷信息

试卷总分:0
按题型查看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一.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一.论述题(共1小题)
排序
  • 难度由低到高
  • 难度由高到低
  • 温馨提示:
  • 1、拖拽试题题号即可调整试题顺序;
第Ⅰ卷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  分 
   
一.单选题(共12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法国学者库朗热对雅典公民的日常生活作了如下描述:“某天,他被区议会召集,讨论这个小团体的宗教或财政事务。又某天,他被部落议会召集,筹备宗教节庆,或讨论开支,或制定法令,或任命首领及审判官。每月有三次,他得出席民众大会,他不能请假。”据此可知(   )
    A: 雅典公民的政治权利被严格限制
    B: 雅典民主政治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
    C: 雅典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D: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范围比较狭隘
  • 1.如表是摘录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典籍史料。据此可反映当时(   )

    文字材料

    出处

    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滥乎中国,施及蛮貊

    《礼记》

    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

    (中原诸国)"杂用夷礼”“用夷变夏”

    《左传》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A: 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B: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地区
    C: 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加强
    D: 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
  • 1.杨恽是西汉晚期著名的士大夫,他轻财好义,但恃才傲物,后被罢免赋闲。当年发生日食天象,有小吏告发说,此晦象乃杨恽所致。汉宣帝下令查证,结果在杨恽家搜出了《报孙会宗书》(其中有对宣帝的诸多怨言),接报后,汉宣帝震怒,将其腰斩于市。据此可知(   )
    A: 新儒学理论成为杨恽悲剧的催化剂
    B: 法家思想在西汉晚期再度得以复兴
    C: 汉代的刺史制度有极高的监察效能
    D: 汉宣帝通过打击政治谣言巩固皇权
  • 1.唐以后,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自此完成了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所谓“富贵不过三代”,确实是唐宋之后的景象,是对平民社会的一种另类描述。由此可知(   )
    A: 科举制推动世族门阀衰落
    B: 唐宋之后平民占社会主导地位
    C: 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 世族门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 1.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   )
    A: 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
    B: 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
    C: 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 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
  • 1.1866年,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广州博济医院增办博济医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1879年,学堂招收了两名女生并最终学成从医,学堂开办46年共培养了120多名毕业生,孙中山年轻时,也曾在此就读。博济医学堂的发展历程反映出(   )
    A: 西方侵略手段更加隐蔽
    B: 广州市民对西医较认同
    C: 近代教育受到西方影响
    D: “经世致用”新学风兴起
  • 1.1919年12月,在北京《晨报》的倡导下,上海、南京、天津、武汉、广州、扬州等地纷纷成立了工读互助类似的组织,这些组织实行半工半读的集体生活,期望通过工读结合途径,达成“各尽所能,各取所社会理想。”这反映出当时(   )
    A: 改造旧社会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
    B: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 大规模阶级斗争在全国范围展开
    D: 共产主义成为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 1.如图是延安时期鲁迅艺术学院幅木刻宣传画。此画面主题反映出当时(   )

    A: 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迅猛发展
    B: 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 延安是相持阶段大后方文化中心
    D: 中共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会议期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提出的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的意见,表示赞同,并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7月,中央正式批准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说明(   )
    A: 改革开放在探索中稳步前进
    B: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已成型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形成
  • 1.如图是“15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世界形势与贸易图”。读图可知(   )

    A: 工业化浪潮改变了世界格局
    B: 金银等贵金属大量从中国流出
    C: 英法两国占据世界殖民霸权
    D: 大西洋沿岸成为海路贸易中心
  • 1.如表是一组美国20世纪农业发展状况的数据统计,表中数据反映出20世纪的美国(   )

    年份

    农场数量(万个)

    农场面积(万英亩)

    农业劳动力人数(万人)

    单个劳动力经营面积(英亩)

    1900

    574

    84130

    1168

    72

    1945

    585.5

    114160

    832.5

    137

    1980

    230.9

    104200

    370.5

    281

    A: 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步下降
    B: 农场面积随领土扩张不断扩大
    C: 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效益提升
    D: 生产效率低导致农业劳力流失
  • 1.有外国领导人指出:“席卷全球的冠病疫情并没有像911事件一样,促使世界各国为了反恐而相互合作,反而助长了本土主义情绪,使得全球化进程进.步倒退,仿佛回到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情况。”这反映出(   )
    A: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逐步显现
    B: 区域集团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C: 国际格局从单极向两极化转变
    D: 大变局下的全球竞争博弈加剧
 评卷人   得  分 
   
一.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代中期有效的海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在元朝末期,顺帝至正年间多次出现“海运不给”“运道遂梗”的局面,“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京师乏粮,使大都附近“强贼四起”。时人认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并建议“大发仓廪赈之,以收人心”,但元顺帝不允。行之数十年的京师赈济至此停止。京畿自然灾害频仍,大都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大量人口外流。元朝廷不得不鼓励在京畿内开荒垦田,同时资遣流民及裁汰冗官,这些措施取得了有限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伦敦、曼彻斯特等诸多城市出现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项法律,支持政府加快修筑运河和铁路,促进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流通和互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1846年,英国议会废除了自1815年以来实行的《谷物法》,该法案曾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夸特是英国的重量单位,约合12.7千克)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到19世纪60年代增至24%。

    ——摘编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末大都粮食供应不足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政府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的新思路,并分析其意义。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解决城市粮食问题的历史启示。
  •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驿站不同于普通旅舍,它是官办的非营利性单位,对过往官员通常提供无偿服务。驿站所需要的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负担。明朝自正德、嘉靖以后,政治日益腐败,邮驿制度也产生许多弊端。各地官员利用邮驿,大肆挥霍。正德年间,发生了多起太监到各地驿站勒索驿银、捆打驿官的事件。明朝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推行邮驿改革。他从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指驾乘驿马疾行)入手,提出了对官员使用邮驿的六条限制。规定任何官员不得侵扰邮驿;过往驿站的官员只许按国家规定的级别供应食宿,不许越格提出要求;除邮驿供应外,任何官员不许派普通民户服役;还规定政府官员凡非公务,而只是到、离任或请事假等旅途费用,一律不得由驿站负担,不得动用驿递的交通工具等。张居正治家甚严,其子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其父办生日庆典,他都不允许动用官驿。对违反条例的官员,则依规惩处,甘肃巡抚之子擅自驰驿,被革去官荫,朝野震动。由此,改革取得了积极效果,“小民欢呼歌诵”。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改革邮驿制度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居正推行邮驿制度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叶挺,字希夷,广东惠阳县人,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他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代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图”,为第4军赢得“铁军”称号。他领导的部队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最早的一支武装力量。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被迫流亡海外10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主动请缨,经国共两党协商,出任以中共领导的南方入省红军和游击队为主力改编而成的新四军军长。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扣押,他严辞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叶挺获救出狱,被党中央重新接纳入党。1946年4月8日,他与博古、王若飞等人一起乘飞机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坠毁而不幸遇难。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摘编自刘战英著《叶挺传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挺得到国共两党认可出任新四军军长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叶挺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的贡献。
 评卷人   得  分 
   
一.论述题(共1题,共0分)
删除 上移 下移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