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材料
出处
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滥乎中国,施及蛮貊
《礼记》
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
(中原诸国)"杂用夷礼”“用夷变夏”
《左传》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
年份
农场数量(万个)
农场面积(万英亩)
农业劳动力人数(万人)
单个劳动力经营面积(英亩)
1900
574
84130
1168
72
1945
585.5
114160
832.5
137
1980
230.9
104200
370.5
281
材料一:元代中期有效的海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推动城市经济的繁荣。但在元朝末期,顺帝至正年间多次出现“海运不给”“运道遂梗”的局面,“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京师乏粮,使大都附近“强贼四起”。时人认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并建议“大发仓廪赈之,以收人心”,但元顺帝不允。行之数十年的京师赈济至此停止。京畿自然灾害频仍,大都粮食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大量人口外流。元朝廷不得不鼓励在京畿内开荒垦田,同时资遣流民及裁汰冗官,这些措施取得了有限的效果。
——摘编自韩光辉、向楠《元末大都城市的粮食供应》
材料二: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城市人口的剧增,伦敦、曼彻斯特等诸多城市出现严重的粮食供应问题。为此,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项法律,支持政府加快修筑运河和铁路,促进国内不同地区的粮食流通和互补,增强城市粮食供应的稳定性。1846年,英国议会废除了自1815年以来实行的《谷物法》,该法案曾规定,在英国粮价每夸特(夸特是英国的重量单位,约合12.7千克)低于80先令时,绝对禁止粮食进口;只有在达到或超出这一价格的情况下,才许可从国外自由输入粮食。据统计,英国19世纪30年代进口粮食比重为2%,到19世纪60年代增至24%。
——摘编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古代驿站不同于普通旅舍,它是官办的非营利性单位,对过往官员通常提供无偿服务。驿站所需要的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负担。明朝自正德、嘉靖以后,政治日益腐败,邮驿制度也产生许多弊端。各地官员利用邮驿,大肆挥霍。正德年间,发生了多起太监到各地驿站勒索驿银、捆打驿官的事件。明朝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推行邮驿改革。他从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指驾乘驿马疾行)入手,提出了对官员使用邮驿的六条限制。规定任何官员不得侵扰邮驿;过往驿站的官员只许按国家规定的级别供应食宿,不许越格提出要求;除邮驿供应外,任何官员不许派普通民户服役;还规定政府官员凡非公务,而只是到、离任或请事假等旅途费用,一律不得由驿站负担,不得动用驿递的交通工具等。张居正治家甚严,其子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其父办生日庆典,他都不允许动用官驿。对违反条例的官员,则依规惩处,甘肃巡抚之子擅自驰驿,被革去官荫,朝野震动。由此,改革取得了积极效果,“小民欢呼歌诵”。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材料:叶挺,字希夷,广东惠阳县人,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中,他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代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图”,为第4军赢得“铁军”称号。他领导的部队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最早的一支武装力量。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被迫流亡海外10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主动请缨,经国共两党协商,出任以中共领导的南方入省红军和游击队为主力改编而成的新四军军长。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扣押,他严辞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叶挺获救出狱,被党中央重新接纳入党。1946年4月8日,他与博古、王若飞等人一起乘飞机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坠毁而不幸遇难。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摘编自刘战英著《叶挺传奇》
材料:“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