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组词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半截蜡烛
  • 2. 请在横线上填上省市地名,使每行都有两条成语。

    ①说三道流不息。

    ②炉火纯枯石烂。

    ③壮志凌柯一梦。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白杨
  • 3. 看拼音写句子。

    jǐ  kē  xiǎo  bái  yáng  zhèng  yíng  zhe  fēng  shā  chéng  zhǎng  qǐ  lái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白杨
  • 4. 看拼音写词语。

    ruǎn  ruò

    xiǎo  dé

    xiàn  rù  chén  sī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白杨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低头与昂头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他的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那是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去赴一位老前辈的约会,地点在一座低矮的小茅屋。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嘭”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痛得他哭笑不得。出来迎接他的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痛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牢记地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准则。

        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应聘队伍。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当头劈来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以滋味?”几乎所有的人都捂着自己的脸出来了。当然,这些人都落聘了。后来,有个年轻人走了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个耳光,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站直身子,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在同样的位置,给主考官同样的一个耳光,说:“就是这样滋味。”因此,这位年轻人被录取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而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起头颅而被聘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摆放在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着做人。

    “低头”的寓意是什么?
    为什么说富兰克林被撞是最大的收获?
    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为什么许多人会落聘?年轻人被录取对你有什么启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五年级下册语文当堂达标题-12半截蜡烛 人教新课标
  • 6. 文中“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是句,将它改成陈述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五年级下册语文当堂达标题-12半截蜡烛 人教新课标
  • 7. 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ruǐ  xīn)     暴(lòu  lù)

    (è  é)运         厉声(hē  hè)道

    (zhuài  yè)    (sì  shì)乎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六年级下册语文配套优化练习-6 半截蜡烛 苏教版
  • 8. 把下列描写神态的词语补充完整。

    喜上梢     飞色舞

    怒目     开眼笑

    吐气     双倒竖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六年级下册语文配套优化练习-6 半截蜡烛 苏教版
  • 9.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把“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改为陈述句。
    理解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厄运”是什么意思?“蜡烛的秘密”假如暴露,会有什么后果?
    面对着越来越短的蜡烛,杰克会想些什么呢?写写杰克的心理活动。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六年级下册语文配套优化练习-6 半截蜡烛 苏教版
  • 10.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侦察员(节选)

    峻青

        下午,信子和一帮小孩子蹦蹦跳跳地上了后大庙,一进门就看见一些乱哄哄的鬼子,院子里放着很多的枪。他忽然想起,在儿童团里听说儿童团员当侦察,配合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于是,他笑着,跳着,却暗暗地数着枪的数目。当他数到五十几支的时候,过来了一个汉奸,拍着他的肩:“小孩子,你几岁啦!”

        “七岁。”这一答话,却忘了枪数;他走开,重新另数,最后他终于数完了,牢牢地记在心里,121,还有4个有腿的。

        “小孩,来!”一个穿黑色便衣的汉奸,拿了一盘猪肉在招呼着。“告诉我你村哪里有洞,我给你们肉吃!”

        “俺不知道!”孩子们嘈杂着。

        “你该知道,哪里有洞?”汉奸抚摸着信子的头。

        “我知道很多的洞!”信子回答得很干脆。

        “在哪里?你领我去看看吧。”汉奸高兴了。

        “好,不远,村南海滩上可多着呢。你要拿着铁桶,挖出来,把它扔在铁桶里,它就爬不出来啦。”

        “什么爬不出来?”汉奸有些迷惘。

        “螃蟹!”

        “奶奶的!谁问你螃蟹,我是问你村里藏东西的洞。”汉奸发火了。

        “这个咱不知道!”信子摇摇头。

        孩子们嘻嘻哈哈的一阵笑,走开了。

        傍晚,信子悄悄地溜出了村子,找到了我们的队伍。其中有一个正是以前常到他家去教歌的张同志,他像见了自己的亲哥哥一样,亲热地扯着同志们的手,一五一十地把据点里探得的情况告诉了同志们:

        “……大庙里住着真鬼子,有121支枪,还有4支有螺丝带腿的枪……”

        同志们忍不住地笑起来,他也________地笑了。

    “乱哄哄”的“哄”有3个读音,在“乱哄哄”中读,在中读“hǒng”,在中读“hòng”。
    “嘈杂”在文中的意思是
    把文章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并想想同志们为什么笑?
    当汉奸问村里哪里有洞时,信子是怎么回答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六年级下册语文配套优化练习-6 半截蜡烛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