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缩句)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也是

    图书角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和《中国少年报》等课外书。(修改病句)
    清晨,湖面上漂着薄薄的雾。(展开想象,把句子中的画面写具体。)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同步练习
  • 2.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完成练习。

    忆读书(节选)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⑤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借助表格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对书感受或评价

    好书的标准

    能激发阅读兴趣

    《水浒传》

    读画横线的句子,你是否赞同作者的的这种读书方法?请你选择观点,并说明理由。

    我(赞同 不赞同),我的理由是: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抓住关键句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我们提高阅读速度。文中的关键句就是“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

    ②选文《忆读书》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表达时有详之分。(    )

    ③《忆读书》让我明白: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读不懂也不用管,只管往下读就行。(    )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同步练习
  • 3.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堆切  传记  煞气  索然无味
    B: 消谴  派遣  敌冠  风花雪月
    C: 凯旋  斩首  水浒  质朴浅显
    D: 烦索  刑物  呻吟 不有自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同步练习
  • 4. 重点句子品析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同步练习
  • 5. 读句子,完成练习。

    “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句话表明书也怕比,书也有之分。我也会写一个十字成语: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随堂练习
  • 6. 你赞同《忆读书》一文中作者“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随堂练习
  • 7. 重点词语理解
    津津有味:
    一知半解:
    辛酸:
    述说:
    烦琐:
    质朴: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随堂练习
  • 8. 课内阅读

    《忆读书》(节选)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吟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栩栩如生——

    索然无味——

    根据选文内容填表。

    态度

    书名

    感受或评价

    好书的标准

    喜欢读

    不喜欢读

    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了什么读书启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随堂练习
  • 9. 读拼音,写词语。

    jiù

    无xiàn

    shù

    āi

    书kān

    质pǔ

    烦suǒ

    piān

    难度: 简单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随堂练习
  • 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的巴尔扎克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一生都勤奋写作。一把咖啡壶,支持着他一天写十几个小时的文章。

    一次,他写一部小说已经______写了一个通宵,可他还没有停笔的念头,快到中午时,巴尔扎克累得实在______不住了。碰巧,有位朋友拜访他,巴尔扎克对他说:“我睡一会儿,请你过一小时后叫醒我。记住啊,就1小时。”朋友点头答应。

    一小时很快就到了。朋友看见巴尔扎克睡得那么香,心想:“他为了挤时间写作,一点儿也不顾及身体,就让他这一次好好睡一觉吧。”于是,这位朋友没有______把巴尔扎克叫醒。一会儿,巴尔扎克自己醒了,他一看手表,呀!自己竟然睡了近两个小时。他马上生气了。对着朋友吼起来:“你,你,你为什么不叫醒我,你可知道我已经______了多少时间吗?”巴尔扎克没等朋友解释,径直走到书桌前,头也不抬地飞快地写起来。

    被弄得尴尬的那位朋友,望着巴尔扎克奋笔疾书的背影,无奈地摇着头说:“你呀你,真是惜时如命啊!”

    请把短文的题目补充完整。
    从下面的四组词语中选择一组你认为最合适的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
    巴尔扎克是一个的人。
    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