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读诗悟理。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他的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日》表面,上写游春踏青,实际上作者是在寻求圣人之道,其中诗句“ “借春天的风光美比喻儒学的丰富多彩。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中的诗句“”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接收新知识、新思想,才有新能量,才不会被腐蚀、淘汰。这样的哲理性诗句还有很多,如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认识事物的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学练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素养评估》同步试卷 xj
  • 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周末,涵涵一家去杭州西湖游玩,他们准备的参观路线图如下:

    第一天:柳浪闻莺——雷峰夕照——花港观鱼——苏堤春晓

    第二天:曲院风荷——岳王庙——西泠印社——断桥残雪

    材料二:白堤,东起“断桥残雪”,止于“平湖秋月”。唐代称为白沙堤、沙堤,宋、明称孤山路、十锦塘。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名句。

    苏堤,旧称苏公堤,长2797米。北宋苏轼在杭州任职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利用淤泥堆筑而成。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古朴美观。“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首。

    材料三:涵涵查了天气预报,那两天的天气情况如下:

    第一天:

    阴有阵雨

    1~12℃

    第二天:

    多云转晴

    2~10℃

    从材料一中“柳浪闻莺”这个景点名可以推测那里有很多树;从材料二中我们知道白堤和诗人有关,苏堤和诗人有关。
    第二天涵涵一家人参观了岳王庙。岳王庙又称岳飞墓,里面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青山有幸埋忠骨,你觉得下联应该是(   )
    请你从材料三中任意提取两条信息。
    请你根据天气预报给涵涵一家人提一些温馨的出行提示。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学练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素养评估》同步试卷 xj
  • 3. 读句子,根据语境写词语。

    小莉精心pāi shè的照片不仅没有得奖,还被同桌嘲笑了一番,这让她格外jǔ sàng。她tuí rán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她看到kū wěi的老树上竟冒出了几个新芽,小河也已经解冻,几只鸭子正在欢快地戏水。她不禁心头一震:没有哪个冬天是过不去的,成功属于勇者。于是,她深吸一口气,dà bù liú xīng地向家里走去。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学练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素养评估》同步试卷 xj
  • 4. 小古文阅读。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①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一类的事。②处:居住。③贾(gǔ)人:商贩。④街(xuàn)卖:叫卖;出卖。⑤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⑥揖让进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遂迁居市旁”中“迁”的意思是,文中与其意思相近的词是“”。
    梳理情节,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

    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下面哪些选项相似?(   )(多选)
    孟母是个怎样的母亲?说说你的理解。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学练优】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素养评估》同步试卷 xj
  • 5.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他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B: 之所以把他比作一座山,是因为老汉长得高大
    C: 形象地写出了老汉的威严、镇静
    D: 老汉的镇定与村民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一课一练
  • 6. 品读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以及你的体会。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一课一练
  • 7. 现代文阅读

    桥(节选)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的两处环境描写,说说有什么作用。
    老汉有两次对小伙子“吼”,仔细揣摩,老汉分别是以什么身份“吼”的?表现了什么?
    选文中对老汉的动作、神态描写非常凝练而富有深意,请举例分析。
    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难度: 困难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一课一练
  • 8. 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桥”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
    B: 因为“桥”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之桥。
    C: 因为“桥”是村里唯一通向外面的路。
    D: 因为“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之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一课一练
  • 9. 按要求写句子。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死亡在洪水中逼近。(改为拟人句)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改为陈述句)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一课一练
  • 10. 课外类文阅读。

    捡酒瓶的孩子

    半夜,火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乘客们昏昏欲睡。一个年轻的扒手悄悄将手伸进别人的口袋,恰巧被巡逻的乘警发现了。乘警追过来,扒手只得往餐车方向逃去。

    餐车里非常安静,只有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孩钻在桌底下捡酒瓶。餐车过去就是卧铺,      进入卧铺车厢,扒手      成了瓮(wèng)中之鳖。他想跳车,可是火车在飞奔,跳车只会摔个粉身碎骨。他无路可逃了。

    正在这时,火车突然急刹车。扒手瞄准一个敞开的窗口,正要飞身扑上去。与此同时,响起一声尖叫“哎呀!我的眼睛!”扒手下意识回头,只见那个孩子脸上鲜血直流。原来,急刹车时,男孩撞在酒瓶上,破碎的酒瓶      刺伤了他的脸,      刺伤了他的眼睛。

    扒手一犹豫,从窗口退了下来,抱起满脸是血的孩子,往乘警方向奔去——医务室就在那头。

    男孩得到了及时抢救,扒手却被乘警铐走了。乘警问扒手:“本来你可以跳车逃走,为什么要救他?”

    “因为、因为……”

    “你大胆说。”

    因为我 我小时候也是一个在火车上捡酒瓶的脏孩子 没人理 也没人管

    扒手的回答让乘警一愣。接着,乘警的话更让扒手一颤:“真是幸运!你那一瞬间的选择不仅救了那个孩子,同时也救了你自己。你知道吗?你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

    在短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在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到底谁救了谁?(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一课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