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复合体,藻类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那么真菌和藻类的关系是(   )
    A: 寄生
    B: 腐生
    C: 共生
    D: 竞争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顺义区2021年八年级生物学考一模试卷
  • 2. 科普阅读:每年从6月初至6月底我国由南向北小麦依次成熟,并进入采收季节。北京郊野上空回响着“割麦割谷”的叫声,这声音源自四声杜鹃又名布谷鸟,催促着人们抓紧收获。这类鸟自己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而是依赖其他鸟完成繁殖后代的重要任务。杜鹃会抓住机会叼走苇莺、画眉、伯劳等其他鸟巢中的卵,并在巢内产下一枚自己的卵,让其他鸟类代为孵化。孵出之后,不知情的亲鸟妈妈出于育雏的本能,还会不辞辛劳地给杜鹃雏鸟喂食,直到雏鸟长得比自己身体还大。那么,杜鹃为什么要把卵下到别的鸟的巢里呢?鸟把卵下到别的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代为抚育,这种行为被称为巢寄生。至于巢寄生是怎么进化来的,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杜鹃显然从巢寄生中获得了不少好处。比如自己不用筑巢、孵化和育雏,节省了很多能量,可以有能力产更多的卵。
    杜鹃鸟这种巢寄生的繁殖行为是经过长期而进化形成的适应性行为、四声杜鹃春季在北京地区繁殖,秋季飞到较暖的地区去过冬,第二年春季再飞回北方地区。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四声杜鹃以松毛虫为食物,也吃蝗虫,蝗虫是小麦田中主要害虫,写出一条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小麦在不同地区成熟时间不同,这一现象说明影响小麦成熟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小麦采收后要及时晾晒,降低麦粒的含水量,其主要目的是为减少作用的发生,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便于储存;干的小麦去皮后磨碎就是面粉,面粉主要来自小麦籽粒的结构。
    小麦籽粒 其实属于果实叫“颖果”这是禾本科植物所特有的果实类型,小麦的“颖果”是由花中的发育而来的。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顺义区2021年八年级生物学考一模试卷
  • 3. 某种眼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眼睛的斑纹,有利于其躲避天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眼蝶翅上的斑纹是一种拟态
    B: 斑纹的形成是眼蝶适应环境的结果
    C: 斑纹不能使眼蝶完全避免被天敌捕食
    D: 猫头鹰和这种眼蝶是共生关系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年生物中考一模试卷
  • 4. 下图表示某养殖园采用的生态养鱼新模式——“跑道养鱼”。即在池塘内设置数个水槽,在水槽一端安装推水增氧机,在推水增氧的同时投放饵料。鱼在水槽中逆流而上寻食,就像运动员在跑道上奔跑一样。由于水是流动的,鱼粪和残饵可集中排入污水处理区。与传统鱼塘相比,实现净水养鱼,提高了鱼的品质。

    “跑道养鱼”使用的是不断循环流动的净化水,水中溶氧量充足,有利于鱼体内细胞的作用,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
    污水处理区种植的菱角、荷花等多种水生植物,属于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者,同时起到吸附和净化的作用;该区域还散养了螃蟹、螺蛳、白鲢鱼等水生动物,它们能以污水中残留的有机质为食,促进了循环。
    与以养殖鱼为主要成分的传统池塘相比,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复杂,能力强,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跑道养鱼” 实现“小塘养鱼,大塘养水”,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养鱼新模式。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年生物中考一模试卷
  • 5. 某草场采用“牧鸡治蝗”的方法能有效控制草原蝗虫的泛滥。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在蝗虫的若虫期放养牧鸡治蝗效果更明显
    B: “牧鸡治蝗”利用了牧鸡与蝗虫之间的捕食关系
    C: 蝗虫→牧鸡是此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D: 若草场被重金属污染,则牧鸡体内重金属含量高于蝗虫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年生物中考一模试卷
  • 6. 云南省的哈尼梯田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但传统梯田种植的红稻米产量低,农民收入低。人们采用“稻鳅共作”(在稻田里养泥鳅)模式,找到了因地制宜的扶贫攻坚途径。
    泥鳅属于鱼类,因营养价值高,被称为“水中人参”。泥鳅不仅可以用呼吸,这可用肠辅助呼吸。该特点使泥鳅适于在水位较低的梯田中生存。
    本地泥鳅虽然肉质鲜美,但是生来就有的钻泥打洞行为,会破坏梯田,导致田埂坍塌,水土流失。研究者发现了肉质普通但是不钻泥的台湾泥鳅。泥鳅具有钻泥和不钻泥的行为在遗传学上属于一对。科学家将这两个品种的泥鳅进行杂交,选育出的泥鳅,既可保护梯田又能满足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进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稻鳅共作”模式在降低化肥、农药施用的同时,提高了稻谷的品质和产量。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①泥鳅捕食稻飞虱等水稻害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请写出一条与此相关的食物链:

    ②泥鳅排出的粪便相当于施放有机肥,但其中的有机物不能直接被水稻根系吸收,需经过稻田里的分解作用进行转化,从而减少化肥的使用。

    综上所述,“稻鳅共作”模式在帮助哈尼人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让“哈尼梯田”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2021年八年级生物学考一模试卷
  • 7. 生态瓶是一个人工模拟的密闭微型生态系统,瓶中包括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以及其他非生物物质。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水生生态瓶简图。请回答下列小题。

    该生态瓶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该生态瓶中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同学们按照简图制备生态瓶,要使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能存活较长时间,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丰台区2021年生物中考一模试卷
  • 8.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植物有40余万种,植物靠着一片片叶子通过亿万年的努力支撑起了地球上丰富的物种。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位于食物链的最底端,这意味着一种植物可能要面对众多天敌的捕食。尽管如此,植物还是造就了我们绿意盎然的星球,这跟植物与捕食者在进化长河中攻防之间的军备竞赛是分不开的。这些进化的痕迹塑造了彼此,在植物身上表现为植物有一身的常备武器,尤其是最受捕食者关注的幼嫩部分——叶。

    作为被动物捕食的重灾区,时至今日,叶演化出了许多具有防御功能的性状。当玉米幼苗受到黄条粘虫蚕食时,叶片就会分泌出具有特殊气味的萜烯类物质,招引来黄条粘虫的天敌——胡蜂。胡蜂会将卵产在黄条粘虫的体内,当卵孵化时即可将粘虫消灭,从而使玉米幼苗得到保护。叶上的尖刺等武器,可以阻止大型动物的践踏掠食。红叶棉和抗虫小麦叶上的刚毛,让害虫寸步难行,无法进入花蕾掠夺。有些植物叶上不仅长毛,且毛中带毒液,使得防御能力更强。

    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有些植物在幼年期,分裂的叶形十分常见,但是在成年之后,叶形就变得更加完整和硕大了——这无疑在暗示叶形的变化可能是一种在植物界广泛存在的防御机制,因为处于幼年期的植物需要更多的保护,一旦受损,很难恢复。

    科学家发现亲缘关系很近的两种香茶菜在野外天然混居在一起,但它们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叶形——一种叶的边缘没有深分裂,另外一种叶边缘则有着很深的分裂。有趣的是,这两个同属物种的叶子中,无深分裂的叶更易受到昆虫的捕食。科学家找到了与叶形变化有关的一种卷叶的象甲,这种象甲会将香茶菜叶卷成筒状并产卵于内,孵化出来的幼虫靠食用香茶菜的叶来生长。科学家观察到,叶形会对象甲的产卵行为产生影响,叶子的完整性是一个关键性的指标。推测如果把卵产在不完整的叶上,对产下的幼虫可能是不安全的,它们将会面临食物短缺、被捕食或被感染的危险。在观察的基础上,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除了叶形外,两者在营养与气味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证明象甲在两种叶形上的选择差异完全是由叶形造成的。

    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能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黄条粘虫与玉米之间通过关系,使得玉米中的物质和流入黄条粘虫的体内,供给生命活动需要。
    根据文中信息推测,对于产卵的象甲来说,香茶菜叶的不完整意味着(____)(多选)
    文中提到的有些植物的叶表面生有尖刺或毒毛,这与叶的功能有关。除了文章中涉及的信息以外,请你举出一个有关植物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的例子:
    难度: 困难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2021年生物中考一模试卷
  • 9.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战略物资。影响棉花的害虫有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等,防治虫害是保证棉花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举措。

    棉花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由上图可以推测棉花属于植物。
    投放生物“农药”如赤眼蜂、胡蜂等,可以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赤眼蜂可以将卵产在棉铃虫的卵中并获取营养,从而使棉铃虫的卵不能孵化。赤眼蜂和棉铃虫之间的关系是
    棉铃虫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瓢虫、螳螂、鸟类等。据此写出棉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害虫棉蚜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取叶片中的汁液,受害部位会出现淡黄色的斑点,叶片逐渐卷缩,这会大大影响棉花的产量。请分析黄色斑点与叶片卷缩影响棉花产量的原因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2021年生物中考一模试卷
  • 10.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你知道一杯咖啡是怎么来的吗?

    我们喝的咖啡来自茜草科咖啡属植物的种子,也就是咖啡豆。咖啡的故乡远在非洲大陆的埃塞俄比亚,如今栽培咖啡树的国家有60多个,多分布在北纬23.5°至南纬23.5°之间,此区域也被称为“咖啡腰带”。

    咖啡属的植物多达120多种,但制成咖啡的主要为两个种:阿拉比卡种(Coffea arabica)和罗布斯塔种(Coffe arobusta)。前者在风味上更胜一筹,种植量也更大。不同产区的阿拉比卡种咖啡豆在风味上有极大的差别:有的以花香闻名,有的以水果味见长。即便是同一产区的同一品种咖啡,咖啡豆风味也有不同。

    我国云南的普洱、保山地区也是重要的咖啡产区。咖啡成熟后,农民需手工采摘果实,选取优质果实去除果皮。云南地区大多采用水洗法:用水洗掉种子外的果皮,将种子浸没在水中,在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作用下,乳酸菌能将糖分解为乳酸,而酵母菌则能将糖分解为酒精,乳酸和酒精进一步发生酯化反应,为咖啡豆增添水果风味。随后经过干燥、储存等一系列处理才能变为可以销售的咖啡豆。

    叶锈病是咖啡的“夺命瘟疫”,近百年间爆发过两次咖啡叶锈病,险些使阿拉比卡咖啡灭绝,严重影响咖啡种植业。咖啡叶锈病是由咖啡驼孢锈菌侵染所致,发病部位主要为叶片,染病后叶背部产生橙黄色粉状孢子堆,引起大量叶片脱落、枝条干枯,严重时整株死亡。

    种植前对种子加强免疫检查,建立无菌苗圃,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处理染病苗也是防治咖啡锈病的有效措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抗病咖啡品种培育出来,咖啡产量得到了保证,使当地人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咖啡产区主要分布在“咖啡腰带”,除降水、土壤等因素外,影响咖啡生长和分布重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阿拉比卡咖啡豆是“arabica”的音译词,“arabica”是该物种的名。
    水洗法去除咖啡果皮的过程利用了微生物的技术。与酵母菌相比,乳酸菌在结构上最主要的特征是。将种子浸没在水中为微生物产生乳酸或酒精提供了(填“有氧”或“无氧”)环境。
    从传染病发生的角度分析,咖啡驼孢锈菌是导致咖啡叶锈病的
    有效控制咖啡传染病的传播,保证咖啡产量,可使当地经济提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难度: 中等 题型:模拟题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2021年生物中考一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