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教材版本
年级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题型
难度
年份
  • 1. 解释加线词:

    而攻之而不胜  ;是天时不如地 ;兵革非不利也  ;

    而去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寡助之至,亲戚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 2. 翻译下面句子: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 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中心句是 。没有人才,导致的后果是。 (用课文词语回答)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 4.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 5. 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 6. 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 7.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A: 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 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 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 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 8. 选出下列句中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安逸)
    C: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D: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 9. 本文节选自。 孟子,名(朝代)思想家,代表人物。


    难度: 中等 题型:常考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
  • 10. 给下面的加线字注音。

     傅 胶 法家 

    难度: 中等 题型:易错题 来源: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同步练习